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德育经纬

第十期国旗下讲话——《攀登世界之巅》


时间:2020-06-29 作者: 阅读:


《攀登世界之巅》
旁白:一个月前,2020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中国人在世界第一高峰峰顶停留时长的新纪录。今天,《国旗下的讲话》主讲人,就是本次珠峰测量登山队攀登队长袁复栋。今年正好是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人类第一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的60周年,一代代英雄的中国登山队员们,一次次刷新世界登山史的新记录,展现了“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袁复栋讲述《攀登世界之巅》的故事。

袁复栋: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袁复栋,就职于中国登山协会,是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攀登队长。我生于1985年的5月25日,说来很巧,这一天是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25周年的纪念日。之后,我2008年的23岁生日和今年35岁的生日,都珠峰度过的。有时想想,人生际遇如此,何憾之有?
我出生在青藏高原的青海乐都,少年时的梦想并不是做一个攀登者。2005年,我考入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电学院,如果没有大一校登山队的那次选拔,或许现在的我会是一名工程师,坐在办公室里画图设计。
因为那次选拔,我参加了校登山队,从此,冥冥之中,山的召唤牵引着我迈向一座座山峰。2007年,我被选入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传递接力队,在2008年5月,我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将奥运火炬高举在世界之巅,成就了我人生第一次的高光时刻。从此,攀登成为我一生挚爱和钟情的事业。研究生毕业后,我加入了中国登山队。
时隔12年之后,今年,国家组建一支由专业测绘人员与专业登山运动员参加的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珠峰,测量高度。我幸运的担任了攀登队长。这份荣誉,连同任务、压力、梦想,在我心底生成为强烈的责任感和强大的使命感,催生了我人生攀登之路最刻骨铭心的一次经历。
今年1月12号,这支特殊的登山队开始集结集训。我们登山队有句前辈传下来的登山哲理,叫“山下多流汗、山上少受罪”。这句话,我们牢记于心。每天,要么是 20公里的长跑,要么是7个小时负重20公斤甚至25公斤的徒步,以极限的强度,训练队员个人的体能心智和团队的信任协作。
4月7号,这支由汉、藏、土、羌等4个民族组成的登山队经过艰苦集训之后,到达珠峰大本营,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攀登。而这次登顶珠峰,可谓一波三折。
5月7号,我们上到6500米,开始第一次冲顶。但因为连续两天的大雪,积雪非常厚,在攀登的过程中出现流雪现象。有可能发生雪崩,为了队员们的安全,我们只能够选择返回。
5月19号,我们组织了第二次冲顶。我们上到7790米,还是因为积雪太深,风险很大,我们又一次选择了返回。
两次撤退,对整个登山队是非常大的打击。但这就是登山,它从来不是一味追求登顶,有时候适时止步才有再次登顶的希望。经过短暂心态调整后,我们重整旗鼓,发起第三次冲顶。在5月25日,也是我生日那天,登山队从7028米的一号营地出发,向7790米的二号营地进发,当行进至7300米时,狂风大作,风力达十一、二级,狂风使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变得异常艰难,我们的队员一次次被大风吹倒,一次次爬起来,再吹倒,再爬起来,…狂风没有阻止攀登的脚步,反而让大家团结一心,坚定信念,继续向顶峰攀登。
两天之后,5月27号凌晨两点,我们从8300米的三号营地出发向顶峰发起冲击。当夜,风雪交加,吹雪将我们眼睫毛冻成了“冰帘”,我们的视线变得异常模糊,我们必须要让眼睛闭一会,把冰融化,才能睁开,大家相互激励、相互扶持,奋力前行,比原计划6小时多出了整整3小时,终于,在5月27号中午11点,成功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那一刻,我们尽情欢呼,是内心的骄傲,是成功的呐喊,为自己,为团队,为祖国!
这次登顶,对于登山领域、科研领域以及展现国家综合竞争力都有着非凡意义。我们在珠峰停留了两个半小时,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的新纪录;我们把精确的测量延伸到了祖国大地的顶端;我们8名登顶队员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我们的测量任务,全都安全返回。现在,我和你们一样,正在期待由中国人精准测量的珠峰最新身高公布于世。
“为什么要登珠峰?”,有人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也有人回答:“因为每次登峰都是一次朝圣”。多年的登山经历之后,我更愿意说,人生如同登山,每一步都应该脚踏实地走,不能轻言放弃。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或许会很容易放弃,但是在登山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放弃的,一旦放弃,人可能就没了。这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有一种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同学们,我的讲述即将结束,我把“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分享给你们,希望你们为国奋斗,朝着自己人生梦想的巅峰攀登前行,永不言弃!


版权属于: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设计维护: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