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师团队>语文组>教研活动

高考复习答问


时间:2019-10-11 作者: 阅读:


高考复习答问
1.你认为2019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和2018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高考命题一直贯彻“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原则,试卷结构基本稳定,局部改革几乎每年都有新探索与新进展,比如:在价值导向上,更加符合时代社会需要,突出立德树人、助推素质教育,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在考查目标上,更加强调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创新能力;在考试内容上,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全国2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全国3卷《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全国2卷的“语言运用”也是有关“中国画”的内容)外,增加了中国革命文化(如2018年阅读材料采用《赵一曼女士》,2019的2卷作文是就与“9”有关的社会变革写信或演讲稿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2018年实用类文本阅读表现中国量子通信技术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2019年3卷的语言运用就采用了“嫦娥4号传回的照片”和2019年世界乒乓球竞标赛上中国选手取得骄人战绩的新闻为材料);在语文学科素养上,进一步强化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以及表达得体、整合、思考、推断等关键能力。
变的只是命题形式,不变的是对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考查。
中国学生思维的软肋——长期单一信息输入和标准答案应试模式的训练,使中学生普遍缺乏思维的多样性,求同思维能力高度发育,求异思维能力不足,当然这和我们的考试评价有很大关系。我们的教育试图将学生训练成成人所设计的模样,阻碍了学生的思维依照其天性发展,也扼杀了思维能力强和思维能力优秀的人思维发展,导致许多学生不敢思维、不能思维、不会思维,这和大一统思维的长期影响有很大关系。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细节变化具体如下:
考查形式的变化
1、文本位置变化。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整到了文学类文本之前。从文本角度分析,可能是因为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在阅读方法上有相似点。调整以后,考生解答问题时,思路更顺畅,不像过去那样,要不断调整阅读方法。
2、阅读材料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由2018年的科技类文本转为历史文化类文本,使用的文本阅读材料中减少了图标,而在题目中设置了图标备选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兼顾现代(鲁迅)、当代(何士光)与外国(莫泊桑)小说,文言文阅读选择了考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人物贾谊(1卷)、商鞅(2卷)、吴起(3卷)。
考点新变化
1、注重核心素养:
2019年全国二卷通过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把考生对题目的解答与个人的人生经验结合起来(比如全国I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题,对原文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判断,除了需要对原文有深入理解外,还需要考生的人生经验的参与和对文学史的了解,考查了“思维发展提升”。古代诗歌阅读要求,回答某一写作手法,在诗歌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具体作用,考察了“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
2、强调关键能力
①强化选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连接:试题重点选择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等紧密相连的素材,引导考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关心国家发展与文化建设。如材料涉及文化遗产保护(Ⅰ)、港珠澳大桥(Ⅱ)、“嫦娥4号”传回的照片(Ⅲ)、中国传统音乐(Ⅰ)中国画(Ⅱ)、世锦赛冠军(Ⅲ)等热点。
②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逐渐摆脱应试“八股”。2019年全国二卷的作文列举了从1919年到2049年中,带“九”的关键节点的具体内容,要求考生写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等,把应用文的写作作为考察的一个方面,有意避开考生平时的模式化训练。在内容上扣住了热点,在形式上则摆脱了模式。
2、考点有新变化。
在“一拖三”题目中,Ⅰ卷和Ⅲ卷基本沿用2018的模式,Ⅱ卷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代替了多年连续考查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一考点,第20题三套试题都由2018年的“得体”修改为补写语句,21题三套试卷都由2018年的“仿写”改为“新闻语段压缩”。
试题新亮点
1、题干注重情境设置。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不管是文化遗产的保护(Ⅰ)、中国桥梁建设成就(Ⅱ)还是青年志愿者(Ⅲ)都在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
2、将“考”与“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重视课本阅读。比如Ⅱ卷语言文字应用部分,对标点符号的考查,4个选项的内容,都来自中学六年的教材。
总之,2019年的试题考点分布广,语料新颖,现实性强,命题灵活多变,充分体现了高考“一体四层四翼”的改革精神。

一体——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为什么考?
解读:既是高考评价体系,也是核心目标,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并通过高考指挥棒反推、指导教学行为和方向的改变。
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考什么?
解读:
第一圈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比如语文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背诵、文学文化常识等等,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考生们在一轮复习期间,首先就是要把考点涉及的这些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掌握好。
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语文主要就是“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三圈层“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语文就是爱阅读、会思考、会根据语境不同得体表达。
第四圈层“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怎么考?
解读:
基础性——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综合性——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应用性——要求学生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性——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2. 你认为,第一轮高考语文复习课文,课堂采用哪些方式引导学生才能有效地与高考对接?
答:首先明确,语文并不是复习或训练出来的,而是读书读出来。最重要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当然,阅读的速度也是很重要的。教材可以通过“复习”而对接高考的“知识”非常有限,新高考并不只是考查“知识”,而是考查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二者均依托于阅读能力,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效能必须着眼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对已经学习过的教材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无法系统讲解,教师需要高屋建瓴、简明扼要地讲解或提示,尽可能节省学生的时间,也需要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与精神格局。
其次,对高考要求背诵的内容以及文学、文化常识要加强检查。
教师需要超越考试,向广阔的文化空间延伸,给学生提供新鲜的内容(文章、新闻、视频都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有新的收获。



版权属于: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设计维护: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