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师团队>语文组>教研活动

用好“抓手”,诗歌不再是瓶颈


时间:2019-09-23 作者: 阅读:


用好“抓手”,诗歌不再是瓶颈
匡红霞
读懂诗歌就是要读明白它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即在翻译出它的大意的同时还要领悟它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表达了什么思想等等。要解答好诗歌鉴赏题,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读懂诗歌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它除了有意识地多读多悟外,还需要培养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笔者想以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探究一种读懂诗歌答好题的方法技巧,希望能为学生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助上一臂之力。不妨先回放一下试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 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 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 分)
杜甫的这首诗,我觉得有两处“抓手”可以让考生轻松地读懂诗,解好题。
其一,抓标题。经过高三一年反复而有序的训练,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借助诗歌的标题来寻找答题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诗歌的题目有时就是诗眼,能总领诗歌的内容。这次考题的标题通俗易懂,“春日”点明了季节,“忆”点明这是一首思念诗。“李白”点明了忆的对象,主语省略,应该是作者杜甫,即杜甫忆李白。不难读出,诗歌的标题是总领诗文内容的。根据一般的解题思路,不妨根据诗歌标题的总领内容思考两个问题:杜甫为何要忆李白?李白的诗有哪些值得杜甫“忆”,或者说李白的诗为何让杜甫钦佩不已,甚至期盼相见,把酒论诗,切磋诗艺呢?细读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不难体会到,杜甫忆李白更多的是李白的诗歌成就,也就是前面两联中的“无敌”“思不群”和“清新、俊逸”。这样,第一题的答题区间和相关内容自然就能找到。即:李白在诗坛的地位,无人可比;李白诗的思想情趣,与众不同;李白的诗风清新、俊逸。
其二,抓注释。诗歌后面有五处注解,更为学生读懂诗歌降低了难度。对“庾开府”“鲍参军”的解释,学生能明白,这是把李白的诗风跟南北朝两位著名诗人进行比较;“渭北”“江东”两注释,又提示学生,此时杜甫和李白相隔异地,所以杜甫会“忆”,所以杜甫会期盼相见,同时,结合诗歌内容,考生可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是描写两地之景,是借景抒情,而“日暮云”还是杜甫想象李白所在之地之景,是虚写,是虚实结合。如此,第二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即运用借景抒情,或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从江苏今年的诗歌命题看,考生如果能准确而又牢牢地抓住以上两个“抓手”,就会很轻松地对诗歌有一个准确的“会意”,即读
懂诗。
读懂诗只是第一步,要拿到理想的分,还必须在“会意”的前提下学会如何“达意”。这就需要考生具备其他的一些语文综合素养,诸如知识储备,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答题规范,运用专业术语,避免语言表述的边缘化,书写整洁,不写错别字等等。例如,第一题的解答,虽然设问角度很常见,要求很具体明确,答题区间很清晰,“无敌”“思不群”“清新俊逸”这些关键词考生也能抓住,但是,如果考生答题时没有紧扣题干中“哪三方面”和“什么样”,或者考生缺乏对语言的高度概括能力,只会摘录诗句中的现成词语来答题的话,估计也会失掉一些分数。又如,第二题的解答,如果考生不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固有术语,一语中的地指出其运用的表现手法,而是抱着侥幸心理,罗列众多的手法术语,使对错手法混杂在一起,或者生搬硬套、张冠李戴,也会丢分。
最容易失分的可能还是第三题,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这首诗以赞诗起笔,以“论文”作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如果考生对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等相关知识没有积累的话,即使读懂了诗,也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
综上分析,要鉴赏诗歌就必须读懂诗歌,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抓标题、抓注释只是读懂诗歌的方法之一,不是读懂诗歌的万能之法,所以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诗歌灵活运用。


版权属于: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设计维护: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