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师团队>语文组>教研活动

高中语文早读课策略刍议(转载)


时间:2019-09-23 作者: 阅读:


高中语文早读课策略刍议
孙静娴
一、引子
语文开设早读课,由来已久。普遍认为,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可如今的现状是早读课的形式和质量都还不尽如人意。
为了更有效的开展早读,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早读课的作用
语文早读课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累知识
语文的知识体系庞大也比较杂乱,非一日之功可以形成。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梳理,积累。充分利用早读课可以系统的完成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词语的积累,成语的积累,写作素材等等的积累。
(二)提高能力
这里的能力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在四种能力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早读课应该大力倡导学生出声朗读,大声朗读,这是提高学生上述四种能力,特别是“读”的能力的捷径。
2.语言感知能力。
早读课是专门用来“读”的课。南宋时朱熹倡导读书的“四到”,这包括“手到、口到、眼到、心到”。读书时各个器官的协同活动,使得眼睛所感知的文字与耳朵听到的意义符号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有深入骨髓,直击灵魂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语言的感知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早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有效的朗读可以激发兴趣,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四)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汉语言文字本身的整饬美、回环美、抑扬美、节奏美和旋律美,需“读”来细细玩味。汉语言作品,尤其需要通过出声朗读方能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领悟其曼妙优雅。
利用好早读课可以形成至美境界,可以愉悦身心。新课程标准重视提高人文素养,也主张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达到目的。
(五)完善教学环节
早读课具有信息反馈与纠正的功能。通过语文教师早读课到班级中进行指导,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朗读上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自己教学中遗漏掉的知识点,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给予纠正、规范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以后的课堂教学计划。
三、早读课存在的问题
1.盲目性
主要表现为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目标不明确。
布卢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目前早读课的最大弊端就是不知道早读课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受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思想的影响,早读课放手任学生去读,岂不知这是一种“囫囵”式不求甚解的学习法,是非常低效的。
2.单一性
主要表现为办法不多,手法单一。在早读课上,除了读还是读,除了读课文,还是读课文。一到早读课,学生就条件反射般地拿出语文课本,漫无目的的开始“读”。
3.低效性
教师的不作为,直接导致语文早读课的低效性。
由于早读课属于“自习课”,教师不应干预,但早自习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早自习课上,学生既不能做其它学科的作业,也不能复习其它学科,甚至不能复习语文学科,早读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读”语文。但学生这种自发自在的“读”语文同样是低效的。
四、解决的策略
(一)量化任务,各个击破
早读课要对所记的内容定下很具体的数量,而量的确定要以学生的普遍水平为依据,不宜太多或过少。
早读课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在明确了任务量以后,学生进行时就更有针对性,也就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情况,一节课后能有所收获,会大大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心情非常愉快。
(二)时间明确,高质高效
通常一堂早读课,老师会要求学生完成多项任务。在布置具体任务之前,老师最好根据班级中大多数同学的水平估计一下每个任务应该花的时间。这样老师对任务的量既能做到心中有数,又能保证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践证明这对于学生非常重要。试想,如果大多数学生常常带着紧张甚至慌乱的心情进行早读却又无力完成规定任务,他们势必会滋生出挫败感,郁闷感。长此以往,可能就会彻底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弹性布置,层次分明
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记忆速度会有差异,所以布置任务时不能一刀切。这就要求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有弹性,通常把这项有弹性的任务列在最后一条。能力强的同学早早完成任务后可以去读他们需要自主复习、拓展延伸的内容,而能力稍弱的同学尽力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如果实在完成不了也没有太大关系。这样做就照顾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使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四)丰富内容,全面收获
突破常规的朗读范围,给朗读注入新鲜的内容。可以朗读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词义,成语等在内的语言基础知识。可以朗读课内背诵篇目,课外诗歌、文言文、现代文和范文。可以朗读自己的文章。重点读文章内容,
对于其它内容,一般不要过多关注。因为,早读课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发现、修正、提升。此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互读、提建议。
(五)读写结合,形式灵活
在多数人眼里,早读课好像就是全部用来读书的。教学经验证明,如果一节课全部用来读书,效果未必好。
40分钟的读书时间较长,到后期他们的注意力也不集中了,声音也不响亮了,读书的效果也就降低了。通常我在早读课上会安排做10分钟的练习,这可能是几个字音题、几个成语题或者几个默写。
另外,练习的时间是安排在早读课的刚开始还是在最后也是有讲究的。在试验期,我把做练习的时间放在早读课的最后10分钟,学生普遍感觉不适。有以下原因:
1.学生在读了30分钟的书后多数感觉疲惫,已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做题;
2.临近下课许多同学都急着离开教室去吃饭,已无心做题;
3.有些同学做题速度较慢,题目做得虎头蛇尾就下课,长此以往,半途而废的感觉让他们丧失了做题的兴趣。
因此在听取了大多数同学的建议后,我把做题时间提到了早读课的刚开始,这样就基本克服了先前存在的问题,做题效果也比较好。
(六)落实检查,保证效率
“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话运用在早读课上尤其合适。
每次任务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对于这些任务在规定了完成的时间之后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学生读起来才会更认真,目的更明确。当然检查的方法不可一概而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水平。比如让学困生朗读所要求掌握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让中等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读出文章大意,明确文章思路;让优生能够品读、鉴赏文章。倘若学生没有完成所要求的早读任务我会责其限期“达标”,下次早读再检查,绝不姑息迁就。
(七)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
千篇一律的早读形式会使许多学生产生“朗读疲劳”现象,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下面介绍几种可操作的朗读形式:
1.领读。
领读是早读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能活跃气氛。这是一种比较“个性”化的领读模式,教师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语音语调和感情感染学生,这是完全不同于跟着冰冷的机器朗读的又一种读书方式。熟练以后,可以请发音比较好的学生领读,给更多同学接受挑战的机会。教师可培养一些朗读能力强、发音准确的学生进行领读。
2.范读。
特别是对于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要亲自指导领读。这对老师新课的开展也清除了一定的障碍,到上新课时,许多学生对于新课内容已经有一定印象了,这样便于知识的接受和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3.听说接龙。
在一些重要的文章篇目里,可以适当的找一些重点,难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文章中进行搜索,找到之后就可以适当巩固。对于表现较积极的学生,教师给要适当予以表扬。
另外,比赛式朗读、背诵式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表情朗读、大声读、小声读和默读等等各种形式朗读可以活跃早读课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总结
著名企业家王永庆曾说:“一切的目标在于追求效率”。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只有注重效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的早读课如果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出解决策略,其效率也一定会大大提高的。

高中语文早读课策略刍议
孙静娴
一、引子
语文开设早读课,由来已久。普遍认为,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可如今的现状是早读课的形式和质量都还不尽如人意。
为了更有效的开展早读,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早读课的作用
语文早读课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累知识
语文的知识体系庞大也比较杂乱,非一日之功可以形成。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梳理,积累。充分利用早读课可以系统的完成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词语的积累,成语的积累,写作素材等等的积累。
(二)提高能力
这里的能力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在四种能力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早读课应该大力倡导学生出声朗读,大声朗读,这是提高学生上述四种能力,特别是“读”的能力的捷径。
2.语言感知能力。
早读课是专门用来“读”的课。南宋时朱熹倡导读书的“四到”,这包括“手到、口到、眼到、心到”。读书时各个器官的协同活动,使得眼睛所感知的文字与耳朵听到的意义符号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有深入骨髓,直击灵魂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语言的感知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早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有效的朗读可以激发兴趣,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四)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汉语言文字本身的整饬美、回环美、抑扬美、节奏美和旋律美,需“读”来细细玩味。汉语言作品,尤其需要通过出声朗读方能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领悟其曼妙优雅。
利用好早读课可以形成至美境界,可以愉悦身心。新课程标准重视提高人文素养,也主张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达到目的。
(五)完善教学环节
早读课具有信息反馈与纠正的功能。通过语文教师早读课到班级中进行指导,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朗读上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自己教学中遗漏掉的知识点,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给予纠正、规范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以后的课堂教学计划。
三、早读课存在的问题
1.盲目性
主要表现为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目标不明确。
布卢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目前早读课的最大弊端就是不知道早读课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受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思想的影响,早读课放手任学生去读,岂不知这是一种“囫囵”式不求甚解的学习法,是非常低效的。
2.单一性
主要表现为办法不多,手法单一。在早读课上,除了读还是读,除了读课文,还是读课文。一到早读课,学生就条件反射般地拿出语文课本,漫无目的的开始“读”。
3.低效性
教师的不作为,直接导致语文早读课的低效性。
由于早读课属于“自习课”,教师不应干预,但早自习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早自习课上,学生既不能做其它学科的作业,也不能复习其它学科,甚至不能复习语文学科,早读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读”语文。但学生这种自发自在的“读”语文同样是低效的。
四、解决的策略
(一)量化任务,各个击破
早读课要对所记的内容定下很具体的数量,而量的确定要以学生的普遍水平为依据,不宜太多或过少。
早读课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在明确了任务量以后,学生进行时就更有针对性,也就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情况,一节课后能有所收获,会大大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心情非常愉快。
(二)时间明确,高质高效
通常一堂早读课,老师会要求学生完成多项任务。在布置具体任务之前,老师最好根据班级中大多数同学的水平估计一下每个任务应该花的时间。这样老师对任务的量既能做到心中有数,又能保证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践证明这对于学生非常重要。试想,如果大多数学生常常带着紧张甚至慌乱的心情进行早读却又无力完成规定任务,他们势必会滋生出挫败感,郁闷感。长此以往,可能就会彻底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弹性布置,层次分明
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记忆速度会有差异,所以布置任务时不能一刀切。这就要求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有弹性,通常把这项有弹性的任务列在最后一条。能力强的同学早早完成任务后可以去读他们需要自主复习、拓展延伸的内容,而能力稍弱的同学尽力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如果实在完成不了也没有太大关系。这样做就照顾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使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四)丰富内容,全面收获
突破常规的朗读范围,给朗读注入新鲜的内容。可以朗读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词义,成语等在内的语言基础知识。可以朗读课内背诵篇目,课外诗歌、文言文、现代文和范文。可以朗读自己的文章。重点读文章内容,
对于其它内容,一般不要过多关注。因为,早读课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发现、修正、提升。此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互读、提建议。
(五)读写结合,形式灵活
在多数人眼里,早读课好像就是全部用来读书的。教学经验证明,如果一节课全部用来读书,效果未必好。
40分钟的读书时间较长,到后期他们的注意力也不集中了,声音也不响亮了,读书的效果也就降低了。通常我在早读课上会安排做10分钟的练习,这可能是几个字音题、几个成语题或者几个默写。
另外,练习的时间是安排在早读课的刚开始还是在最后也是有讲究的。在试验期,我把做练习的时间放在早读课的最后10分钟,学生普遍感觉不适。有以下原因:
1.学生在读了30分钟的书后多数感觉疲惫,已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做题;
2.临近下课许多同学都急着离开教室去吃饭,已无心做题;
3.有些同学做题速度较慢,题目做得虎头蛇尾就下课,长此以往,半途而废的感觉让他们丧失了做题的兴趣。
因此在听取了大多数同学的建议后,我把做题时间提到了早读课的刚开始,这样就基本克服了先前存在的问题,做题效果也比较好。
(六)落实检查,保证效率
“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话运用在早读课上尤其合适。
每次任务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对于这些任务在规定了完成的时间之后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学生读起来才会更认真,目的更明确。当然检查的方法不可一概而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水平。比如让学困生朗读所要求掌握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让中等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读出文章大意,明确文章思路;让优生能够品读、鉴赏文章。倘若学生没有完成所要求的早读任务我会责其限期“达标”,下次早读再检查,绝不姑息迁就。
(七)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
千篇一律的早读形式会使许多学生产生“朗读疲劳”现象,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下面介绍几种可操作的朗读形式:
1.领读。
领读是早读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能活跃气氛。这是一种比较“个性”化的领读模式,教师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语音语调和感情感染学生,这是完全不同于跟着冰冷的机器朗读的又一种读书方式。熟练以后,可以请发音比较好的学生领读,给更多同学接受挑战的机会。教师可培养一些朗读能力强、发音准确的学生进行领读。
2.范读。
特别是对于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要亲自指导领读。这对老师新课的开展也清除了一定的障碍,到上新课时,许多学生对于新课内容已经有一定印象了,这样便于知识的接受和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3.听说接龙。
在一些重要的文章篇目里,可以适当的找一些重点,难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文章中进行搜索,找到之后就可以适当巩固。对于表现较积极的学生,教师给要适当予以表扬。
另外,比赛式朗读、背诵式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表情朗读、大声读、小声读和默读等等各种形式朗读可以活跃早读课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总结
著名企业家王永庆曾说:“一切的目标在于追求效率”。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只有注重效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的早读课如果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出解决策略,其效率也一定会大大提高的。

高中语文早读课策略刍议
孙静娴
一、引子
语文开设早读课,由来已久。普遍认为,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可如今的现状是早读课的形式和质量都还不尽如人意。
为了更有效的开展早读,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早读课的作用
语文早读课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累知识
语文的知识体系庞大也比较杂乱,非一日之功可以形成。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梳理,积累。充分利用早读课可以系统的完成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词语的积累,成语的积累,写作素材等等的积累。
(二)提高能力
这里的能力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在四种能力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早读课应该大力倡导学生出声朗读,大声朗读,这是提高学生上述四种能力,特别是“读”的能力的捷径。
2.语言感知能力。
早读课是专门用来“读”的课。南宋时朱熹倡导读书的“四到”,这包括“手到、口到、眼到、心到”。读书时各个器官的协同活动,使得眼睛所感知的文字与耳朵听到的意义符号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有深入骨髓,直击灵魂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语言的感知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早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有效的朗读可以激发兴趣,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四)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汉语言文字本身的整饬美、回环美、抑扬美、节奏美和旋律美,需“读”来细细玩味。汉语言作品,尤其需要通过出声朗读方能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领悟其曼妙优雅。
利用好早读课可以形成至美境界,可以愉悦身心。新课程标准重视提高人文素养,也主张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达到目的。
(五)完善教学环节
早读课具有信息反馈与纠正的功能。通过语文教师早读课到班级中进行指导,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朗读上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自己教学中遗漏掉的知识点,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给予纠正、规范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以后的课堂教学计划。
三、早读课存在的问题
1.盲目性
主要表现为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目标不明确。
布卢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目前早读课的最大弊端就是不知道早读课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受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思想的影响,早读课放手任学生去读,岂不知这是一种“囫囵”式不求甚解的学习法,是非常低效的。
2.单一性
主要表现为办法不多,手法单一。在早读课上,除了读还是读,除了读课文,还是读课文。一到早读课,学生就条件反射般地拿出语文课本,漫无目的的开始“读”。
3.低效性
教师的不作为,直接导致语文早读课的低效性。
由于早读课属于“自习课”,教师不应干预,但早自习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早自习课上,学生既不能做其它学科的作业,也不能复习其它学科,甚至不能复习语文学科,早读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读”语文。但学生这种自发自在的“读”语文同样是低效的。
四、解决的策略
(一)量化任务,各个击破
早读课要对所记的内容定下很具体的数量,而量的确定要以学生的普遍水平为依据,不宜太多或过少。
早读课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在明确了任务量以后,学生进行时就更有针对性,也就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情况,一节课后能有所收获,会大大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心情非常愉快。
(二)时间明确,高质高效
通常一堂早读课,老师会要求学生完成多项任务。在布置具体任务之前,老师最好根据班级中大多数同学的水平估计一下每个任务应该花的时间。这样老师对任务的量既能做到心中有数,又能保证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践证明这对于学生非常重要。试想,如果大多数学生常常带着紧张甚至慌乱的心情进行早读却又无力完成规定任务,他们势必会滋生出挫败感,郁闷感。长此以往,可能就会彻底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弹性布置,层次分明
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记忆速度会有差异,所以布置任务时不能一刀切。这就要求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有弹性,通常把这项有弹性的任务列在最后一条。能力强的同学早早完成任务后可以去读他们需要自主复习、拓展延伸的内容,而能力稍弱的同学尽力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如果实在完成不了也没有太大关系。这样做就照顾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使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四)丰富内容,全面收获
突破常规的朗读范围,给朗读注入新鲜的内容。可以朗读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词义,成语等在内的语言基础知识。可以朗读课内背诵篇目,课外诗歌、文言文、现代文和范文。可以朗读自己的文章。重点读文章内容,
对于其它内容,一般不要过多关注。因为,早读课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发现、修正、提升。此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互读、提建议。
(五)读写结合,形式灵活
在多数人眼里,早读课好像就是全部用来读书的。教学经验证明,如果一节课全部用来读书,效果未必好。
40分钟的读书时间较长,到后期他们的注意力也不集中了,声音也不响亮了,读书的效果也就降低了。通常我在早读课上会安排做10分钟的练习,这可能是几个字音题、几个成语题或者几个默写。
另外,练习的时间是安排在早读课的刚开始还是在最后也是有讲究的。在试验期,我把做练习的时间放在早读课的最后10分钟,学生普遍感觉不适。有以下原因:
1.学生在读了30分钟的书后多数感觉疲惫,已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做题;
2.临近下课许多同学都急着离开教室去吃饭,已无心做题;
3.有些同学做题速度较慢,题目做得虎头蛇尾就下课,长此以往,半途而废的感觉让他们丧失了做题的兴趣。
因此在听取了大多数同学的建议后,我把做题时间提到了早读课的刚开始,这样就基本克服了先前存在的问题,做题效果也比较好。
(六)落实检查,保证效率
“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话运用在早读课上尤其合适。
每次任务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对于这些任务在规定了完成的时间之后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学生读起来才会更认真,目的更明确。当然检查的方法不可一概而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水平。比如让学困生朗读所要求掌握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让中等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读出文章大意,明确文章思路;让优生能够品读、鉴赏文章。倘若学生没有完成所要求的早读任务我会责其限期“达标”,下次早读再检查,绝不姑息迁就。
(七)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
千篇一律的早读形式会使许多学生产生“朗读疲劳”现象,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下面介绍几种可操作的朗读形式:
1.领读。
领读是早读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能活跃气氛。这是一种比较“个性”化的领读模式,教师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语音语调和感情感染学生,这是完全不同于跟着冰冷的机器朗读的又一种读书方式。熟练以后,可以请发音比较好的学生领读,给更多同学接受挑战的机会。教师可培养一些朗读能力强、发音准确的学生进行领读。
2.范读。
特别是对于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要亲自指导领读。这对老师新课的开展也清除了一定的障碍,到上新课时,许多学生对于新课内容已经有一定印象了,这样便于知识的接受和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3.听说接龙。
在一些重要的文章篇目里,可以适当的找一些重点,难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文章中进行搜索,找到之后就可以适当巩固。对于表现较积极的学生,教师给要适当予以表扬。
另外,比赛式朗读、背诵式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表情朗读、大声读、小声读和默读等等各种形式朗读可以活跃早读课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总结
著名企业家王永庆曾说:“一切的目标在于追求效率”。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只有注重效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的早读课如果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出解决策略,其效率也一定会大大提高的。

高中语文早读课策略刍议
孙静娴
一、引子
语文开设早读课,由来已久。普遍认为,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可如今的现状是早读课的形式和质量都还不尽如人意。
为了更有效的开展早读,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早读课的作用
语文早读课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累知识
语文的知识体系庞大也比较杂乱,非一日之功可以形成。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梳理,积累。充分利用早读课可以系统的完成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词语的积累,成语的积累,写作素材等等的积累。
(二)提高能力
这里的能力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在四种能力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早读课应该大力倡导学生出声朗读,大声朗读,这是提高学生上述四种能力,特别是“读”的能力的捷径。
2.语言感知能力。
早读课是专门用来“读”的课。南宋时朱熹倡导读书的“四到”,这包括“手到、口到、眼到、心到”。读书时各个器官的协同活动,使得眼睛所感知的文字与耳朵听到的意义符号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有深入骨髓,直击灵魂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语言的感知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早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有效的朗读可以激发兴趣,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四)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汉语言文字本身的整饬美、回环美、抑扬美、节奏美和旋律美,需“读”来细细玩味。汉语言作品,尤其需要通过出声朗读方能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领悟其曼妙优雅。
利用好早读课可以形成至美境界,可以愉悦身心。新课程标准重视提高人文素养,也主张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达到目的。
(五)完善教学环节
早读课具有信息反馈与纠正的功能。通过语文教师早读课到班级中进行指导,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朗读上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自己教学中遗漏掉的知识点,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给予纠正、规范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以后的课堂教学计划。
三、早读课存在的问题
1.盲目性
主要表现为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目标不明确。
布卢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目前早读课的最大弊端就是不知道早读课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受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思想的影响,早读课放手任学生去读,岂不知这是一种“囫囵”式不求甚解的学习法,是非常低效的。
2.单一性
主要表现为办法不多,手法单一。在早读课上,除了读还是读,除了读课文,还是读课文。一到早读课,学生就条件反射般地拿出语文课本,漫无目的的开始“读”。
3.低效性
教师的不作为,直接导致语文早读课的低效性。
由于早读课属于“自习课”,教师不应干预,但早自习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早自习课上,学生既不能做其它学科的作业,也不能复习其它学科,甚至不能复习语文学科,早读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读”语文。但学生这种自发自在的“读”语文同样是低效的。
四、解决的策略
(一)量化任务,各个击破
早读课要对所记的内容定下很具体的数量,而量的确定要以学生的普遍水平为依据,不宜太多或过少。
早读课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在明确了任务量以后,学生进行时就更有针对性,也就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情况,一节课后能有所收获,会大大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心情非常愉快。
(二)时间明确,高质高效
通常一堂早读课,老师会要求学生完成多项任务。在布置具体任务之前,老师最好根据班级中大多数同学的水平估计一下每个任务应该花的时间。这样老师对任务的量既能做到心中有数,又能保证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践证明这对于学生非常重要。试想,如果大多数学生常常带着紧张甚至慌乱的心情进行早读却又无力完成规定任务,他们势必会滋生出挫败感,郁闷感。长此以往,可能就会彻底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弹性布置,层次分明
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记忆速度会有差异,所以布置任务时不能一刀切。这就要求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有弹性,通常把这项有弹性的任务列在最后一条。能力强的同学早早完成任务后可以去读他们需要自主复习、拓展延伸的内容,而能力稍弱的同学尽力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如果实在完成不了也没有太大关系。这样做就照顾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使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四)丰富内容,全面收获
突破常规的朗读范围,给朗读注入新鲜的内容。可以朗读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词义,成语等在内的语言基础知识。可以朗读课内背诵篇目,课外诗歌、文言文、现代文和范文。可以朗读自己的文章。重点读文章内容,
对于其它内容,一般不要过多关注。因为,早读课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发现、修正、提升。此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互读、提建议。
(五)读写结合,形式灵活
在多数人眼里,早读课好像就是全部用来读书的。教学经验证明,如果一节课全部用来读书,效果未必好。
40分钟的读书时间较长,到后期他们的注意力也不集中了,声音也不响亮了,读书的效果也就降低了。通常我在早读课上会安排做10分钟的练习,这可能是几个字音题、几个成语题或者几个默写。
另外,练习的时间是安排在早读课的刚开始还是在最后也是有讲究的。在试验期,我把做练习的时间放在早读课的最后10分钟,学生普遍感觉不适。有以下原因:
1.学生在读了30分钟的书后多数感觉疲惫,已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做题;
2.临近下课许多同学都急着离开教室去吃饭,已无心做题;
3.有些同学做题速度较慢,题目做得虎头蛇尾就下课,长此以往,半途而废的感觉让他们丧失了做题的兴趣。
因此在听取了大多数同学的建议后,我把做题时间提到了早读课的刚开始,这样就基本克服了先前存在的问题,做题效果也比较好。
(六)落实检查,保证效率
“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话运用在早读课上尤其合适。
每次任务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对于这些任务在规定了完成的时间之后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学生读起来才会更认真,目的更明确。当然检查的方法不可一概而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水平。比如让学困生朗读所要求掌握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让中等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读出文章大意,明确文章思路;让优生能够品读、鉴赏文章。倘若学生没有完成所要求的早读任务我会责其限期“达标”,下次早读再检查,绝不姑息迁就。
(七)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
千篇一律的早读形式会使许多学生产生“朗读疲劳”现象,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下面介绍几种可操作的朗读形式:
1.领读。
领读是早读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能活跃气氛。这是一种比较“个性”化的领读模式,教师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语音语调和感情感染学生,这是完全不同于跟着冰冷的机器朗读的又一种读书方式。熟练以后,可以请发音比较好的学生领读,给更多同学接受挑战的机会。教师可培养一些朗读能力强、发音准确的学生进行领读。
2.范读。
特别是对于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要亲自指导领读。这对老师新课的开展也清除了一定的障碍,到上新课时,许多学生对于新课内容已经有一定印象了,这样便于知识的接受和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3.听说接龙。
在一些重要的文章篇目里,可以适当的找一些重点,难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文章中进行搜索,找到之后就可以适当巩固。对于表现较积极的学生,教师给要适当予以表扬。
另外,比赛式朗读、背诵式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表情朗读、大声读、小声读和默读等等各种形式朗读可以活跃早读课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总结
著名企业家王永庆曾说:“一切的目标在于追求效率”。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只有注重效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的早读课如果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出解决策略,其效率也一定会大大提高的。



版权属于: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设计维护: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