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类默写(二)
时间:2022-05-25 作者: 阅读:
21.一杯酒承载了多少人生的悲欢,中国古代诗词中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到一起的句子多不胜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2.《饮中八仙歌》勾勒出酒中八仙的群像,而文人与酒确有着不解之缘。因受门阀制度的压抑,满怀愤懑的鲍照想要“____________”;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醇酒与美景中自得其乐,他能够“____________”;与朋友推杯交盏的李白不看重富贵的生活,却“____________”,款待来客的杜甫酒意渐浓,兴致渐高,他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贬谪于浔阳的白居易面对美景,“______________”,只能以独自饮酒来排遣沦落之情;而在泛舟赤壁的苏轼笔下,“一世之雄”的曹操有着“__________”的英姿。
22.酌酒以自宽 引壶觞以自酌
但愿长醉不愿醒 隔篱呼取尽余杯
往往取酒还独倾 酾酒临江
23.《谏太宗十思疏》以“木”设喻来说明君主为政的道理,使论证形象生动;在你学过的古诗文中,同样用“木”进行比喻论证的句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4.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到“落木”这一意象体现了语言的精妙和诗人大胆的创造性。在学过的古诗词中曾出现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5.古人在欢乐之余,往往会有人生短暂之叹,比如有诗人曾感慨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手法的运用,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6.“梦”以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艺术魅力,很早就进入文人的视野。唐宋诗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描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27.李白的诗歌中常以“梦”字入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抑或借梦境写现实的生活,凡此种种,都有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30.古诗词中常用舟船意象营造意境。天地辽阔,无边无际的江面上,唯有一只小舟。这小舟不仅载诗人远游,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正是诗人人格的写照,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31.“白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入秋,早晚露水较重。气温进一步降低,露水就凝固了,如“____________”;但“白露”的意思不限于此,比如古诗文“____________”,就是指白茫茫的水气。
31.白露为霜 白露横江
33.“六艺”可以解释为“儒家的六部经典”,表达此意的古诗文句子有“____________”。
3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5.我国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谈到“思”与“学”的关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6.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在李白的诗中,写出任意两句(无需上下句对应,单独一句诗就可)带数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尔来四万八千岁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37.“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38.“空“字在古代诗歌中意蕴丰富,常受到诗人的垂青。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空山新雨后 隔叶黄鹂空好音
39.古人善于借“雨”来描写音乐。如《李凭箜篌引》中“
”,以“雨”烘托箜篌声冲破云天的气势,又如《琵琶行》中“
”,用“雨”形容琵琶声的沉重急促。
39.石破天惊逗秋雨 大弦嘈嘈如急雨
40.雨是复杂多变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很多诗人从“雨”中获得灵感与情思,雨意象,打开唐诗宋词,时常听得到雨声。如“__________,__________”。
40.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版权属于: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设计维护: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