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师团队>语文组>教学资源

人物素材之传统文化


时间:2021-10-27 作者: 阅读:


传统文化

为传统留扇时间的门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虞金星
【人物】民间音乐传承人申嘉彤
【事件】山西姑娘申嘉彤从小学音乐,爱好民间音乐和传统乐器。上大学专门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后,她更四处寻访山西的民间音乐传承人,拜师讨教,想为流传几百年的山西民间音乐留存更多资料,让传统民间音乐绽放时代光华。“非遗”项目兴县香坊戏传承人白爱明被申嘉彤的努力感动,决定将香坊戏的剧本、曲谱等珍贵资料传给她。 申嘉彤也由此成为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一。申嘉彤还希望以香坊戏为题,写一篇探究山西民间音乐发展和传承的论文。
【点评】
什么是时髦?如何追求时髦?追求什么样的时髦?申嘉彤说,“我要做个不一样的‘90后’”。 因为从小就热爱音乐,始终秉持传承民间音乐的情怀,学习并传承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成了她的“时髦”,让人由衷感佩与赞叹。
文化传承要“说”,更要“做”。无论是“传”还是“承”,都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非遗”保护,相较于理念上的重视,身体力行的实践更重要。像申嘉彤那样,在别人忙着过节时,她能带着笔和本,想方设法地采访民间艺人,这种言行合一的精神就是文化传承的最好姿态。 只有在理念的基础上,往实践的方向更进一步,时间才会给我们留一扇门。
传承,正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要“传”得下来,就得为那些即将消散的艺术争取时间。为何在文化保护中,我们会用到“抢救”一词?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看起来或许有些过时的文化艺术,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会不会再次被激活,产生影响民族、影响人类的新价值。只有尽力保存,向未来争取时间,才有新的可能。 即使不能活态留存,能多留存相关的文字与音像资料,也就多一分可能。毕竟,我们对于“失传”的喟叹已经太多了。
要“承”得起来,就得为那些尚在生活中的文化艺术注入时间元素。科班出身的申嘉彤说,她在学校做了尝试,把民间音乐的一段旋律一段唱腔引入流行音乐,同学们的反响很不错。这种尝试庶几近之。传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脉络。 在时间上,与未来最接近的总归是当代。“承”的过程,不必也不能回避当代、回避新、回避变。
我们期待,在文化传承与时间的较量中,有更多像申嘉彤这样的青年加入。惟其如此,时间才能为我们开拓更宽阔的路。
【网言网语】
好样的,年轻人要向你学习,传承一些值得传承的东西。  
——@平杰
守是守不住的,要发扬光大就得有人学,有人乐教善授。
  ——@武工队v


版权属于: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设计维护: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