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师团队>语文组>教学资源

(新高考题型)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文言传记(子母典题·深读细研)


时间:2021-07-07 作者:语文组:彭新柳 阅读:


98108456a01051347ac791f60e1bd411.docx
98108456a01051347ac791f60e1bd411.docx(1.10 MB)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子母典题· 深读细研
2020新高考Ⅰ,
10—14+原创题
体裁:文言传记  主题语境:责任与担当  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
字数:608 建议时间:15分钟 难度自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40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答案 B “忠贤”和“魏广微”同为“奏劾”的宾语,“及”是连词,表并列,连接“忠贤”和“魏广微”,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两项。“拟十一月二日上之”为语意完整的句子,意思是“打算在十一月二日呈上”,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答案 C “殿下”不是对“丞相”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答案 D “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说法错误。由原文“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可知,光斗的族中兄弟子侄辈十四人被捆缚,长兄左光霁因连累而死,母亲因哭儿子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译文: ===========================================================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译文: ============================================ ===============
答案 (1)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解析 (1)承:招认。冀:希望。少:稍,略微。(2)以:认为。趣:催促。尽:全。
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
答: ================================ ===========================
答案 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解析 本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答。解答第一问,要在文中找到“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这一内容,理解其意思,筛选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进行概括。“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意思是“容城孙奇逢,是个有气节的侠士”;“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意思是“与定兴鹿正因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考生可以根据这一内容进行概括。解答第二问,要在文中找到“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这一内容,理解其意思,并进行概括。“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意思是“而左光斗与杨涟已同日被狱卒害死”,考生可以根据这一内容进行概括。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B.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C.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D.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答案 C “得金数千,谋代输”的意思是“得数千金,打算替他交纳”,故应在“数千”后面断开。“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为语意完整的句子,意思是“而左光斗与杨涟已同日被狱卒害死”,注意“为……所……”的句式,故应在“毙”后面断开。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进士,明、清均以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进士始专指殿试合格之人。
B.屯田,汉代以来历代政府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开荒种地,以取得军饷。
C.矫旨,“矫”是纠正,“旨”为皇帝命令、诏书,矫旨即纠正圣旨。
D.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答案 C “纠正圣旨”错误,应该指假托帝王的诏命。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光斗饱有学识,受人尊敬。他曾在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后来受到侠士孙奇逢的尊敬。孙奇逢认为左光斗为官时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B.左光斗为官利民,发展农业。他管理屯田,向朝廷呈上三种凭借十四条建议。皇上下诏全部应允施行,北方人开始懂得种植水稻。
C.左光斗主张正义,对抗阉党。面对魏忠贤驱逐赵南星等官员的情势,左光斗为了主张正义,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所犯三十二条当斩罪。
D.左光斗被冤入狱,遭遇严刑。奸邪小人竟然不需要定罪名,就派使臣前往逮捕他,押到京后,左光斗被投入诏狱,受严刑审讯。
答案 D “奸邪小人竟然不需要定罪名,就派使臣前往逮捕他”错误,原文有“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说小人们还不解恨,又陷害汪文言入狱,把左光斗的名字加进去,派使臣前往捉拿。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
译文: ===========================================================

(2)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
译文: ===========================================================
答案 (1)三十年前,都城的人不知道稻草是什么东西,现在到处是水稻,是兴修水田的益处啊。
(2)父老子弟围住马首号哭,声音震荡在原野上,缇骑也为之流泪。
10.左光斗在朝廷被免职与后来又被逮捕之间有没有关联?为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 ===========================================================
答案 第一问:有关联。
第二问:因为左光斗在朝廷被免职是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而遭到的报复。而后来又被逮捕,是小人们还不解恨,故意制造的案件所致,故二者之间有关联。
[参考译文]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明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任中书舍人。后被授为御史,巡视中城。捕捉惩治吏部为非作歹的官吏,缴获假印七十多枚,假官一百多人,使京城震惊。派出管理屯田,分条呈上三种凭借十四条建议,诏令全部允许施行。水利大兴,北方人才知道种植水稻。邹元标曾说:“三十年前,都城的人不知道稻草是什么东西,现在到处是水稻,是兴修水田的益处啊。”宦官刘朝声称太子有令,索要外戚废弃的庄田。左光斗没有启封还给了他,说:“尺土都是殿下所有,今天怎敢私自授予。”宦官愤怒离去。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参与他的谋划,又与高攀龙共同揭发崔呈秀贪赃徇私,魏忠贤以及他的党羽都恼怒。等到魏忠贤驱逐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依次将轮到杨涟、左光斗。左光斗非常愤怒,起草奏疏弹劾魏忠贤以及魏广微所犯三十二条应当处斩的罪行,打算在十一月二日呈上,先遣送妻子儿女返回南方。魏忠贤刺探得知,提前两日利用推事将他与杨涟一同削去官籍。小人们还不解恨,又陷害汪文言入狱,把左光斗的名字加进去,派使臣前往捉拿。父老子弟围住马首号哭,声音震荡在原野上,缇骑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就被投入诏狱酷刑审讯。许显纯诬陷他们接受杨镐、熊廷弼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众人都自己诬枉服罪,左光斗被定罪贪赃二万。魏忠贤于是假传圣旨,仍令许显纯五日内查清此事,不交付法司,众人才后悔失计。容城孙奇逢,是个有气节的侠士,与定兴鹿正因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倡议集资,诸生争相响应。得数千金,打算替他交纳,以缓解他的官司,而左光斗与杨涟已同日被狱卒害死,当时是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当时五十一岁。左光斗死后,赃款还没有还完。魏忠贤令抚按严加追缴,捆缚他的族中兄弟子侄辈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连累而死,母亲因哭儿子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赠左光斗右都御史,录用他的一个儿子。之后,再追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技法点金· 精研活用
满分攻略一 两方法、两步骤 , 答好文言断句题
1.文言断句答题两方法
(1)标志词、语法断句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薛叔似字象先,游太学,解褐国子录。 属金主殂叔似奏规模果定则乘五单于争立之机规模不存则恐成五胡迭起之势光宗受禅,时传金使入界使名未正,叔似奏:“自寿皇一正匹敌之礼,金人常有南顾之虞,使名未正而遽受之,只以重其玩侮。”翼日复奏:“谋国者畏敌太过。”上奋然开纳。 权户部侍郎初丞相周必大请择侍从台谏忠直者提举太史局盖用神宗朝司马光与王安礼故事遂命叔似提举两浙民有身丁钱,叔似请于朝,遂蠲之。时韩侂胄开边,除兵部尚书、宣抚使。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叔似料敌必侵光、黄,委总领陈谦按行五关,发鄂卒守三关。金果入寇,谦驻汉阳为江左节制。
(节选自《宋史·薛叔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属金主/殂叔似奏规模/果定/则乘五单于争立之机/规模不存/则恐成五胡迭起之势/
B.属金主殂/叔似奏/规模果定/则乘五单于争立之机/规模不存/则恐成五胡迭起之势/
C.属金主/殂叔似奏/规模果定/则乘五单于争立之机/规模不存/则恐成五胡迭起之势/
D.属金主殂/叔似奏规模/果定/则乘五单于争立之机/规模不存则恐/成五胡迭起之势/
步骤 演示
第一步:找标志
词语,理解句意。
关键名词及名词性短语:“金主”“叔似”“五单于”“争立之机”。关键动词:“殂”“奏”“定”“乘”“不存”“成”。
第二步:析标志,
定语法,巧排除。
“金主殂”“叔似奏”是语意完整的主谓结构,故应在“殂”“奏”后面断开。据此可排除A、C、D三项。“规模果定”“规模不存”是语意相对的对称结构,故应在其后断开,“果定”“不存”修饰“规模”,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则乘五单于争立之机”“则恐成五胡迭起之势”是语意相关的对称结构,故应在其后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权户部侍郎/初/丞相周必大请择侍从台谏忠直者提举太史局/盖用神宗朝司马光与王安礼/故事遂命叔似提举/
B.权户部侍郎初/丞相周必大请择侍从台谏忠直者/提举太史局/盖用神宗朝司马光与王安礼/故事遂命叔似提举/
C.权户部侍郎/初/丞相周必大请择侍从台谏忠直者提举太史局/盖用神宗朝司马光与王安礼故事/遂命叔似提举/
D.权户部侍郎初/丞相周必大请择侍从台谏忠直者提举太史局/盖用神宗朝司马光与王安礼/故事遂命叔似提举/
答案 C 原句中,“初”是当初的意思,在句中充当状语。“户部侍郎”“丞相”都是官职名,“户部侍郎”充当“权”的宾语,“丞相”和“周必大”构成同位短语,由此可知,应在“初”的前后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故事”在文中是“先例”的意思,“神宗朝司马光与王安礼”充当“故事”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
置/
B.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C.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D.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答案 B “募兵”“鬻马”是两个语意相关的动宾结构,“募兵鬻马”是“招兵买马”的意思。“辟致”是“征召”的意思,与“募兵”“鬻马”的意思关联性不大,故“募兵鬻马”与“辟致”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而”在句中是表转折的连词,前面应该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参考译文]
薛叔似字象先,在太学求学,出仕任国子录。恰好金国君主死了,薛叔似上奏:“规划果真确定了,就趁五个单于争皇位的机会起兵;如果没有规划,就恐怕会出现五胡相继而起的形势。”光宗接受禅位,当时传呼金国使臣进入国境的使节的名称没有确定,薛叔似上奏:“自从寿皇端正了对等国家的礼节,金人常有南顾之忧,使节名称未定而匆忙接受他们,只能加重他们的玩弄侮辱之心。”第二天又上奏:“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害怕敌人太过分。”皇帝振奋接纳。权摄户部侍郎。当初,丞相周必大请求选择侍从、台谏官里忠诚正直的人担任提举太史局,大概是按照神宗朝司马光和王安礼的先例,于是命令薛叔似担任提举。两浙百姓要缴纳身丁钱,薛叔似向朝廷请求,于是免除了它。当时韩侂胄开拓边疆,授任兵部尚书、宣抚使。薛叔似正在请求下拨公款,分派军粮物资运输,招兵买马,征召官吏,而皇甫斌在唐州的部队已经失败了。于是弹劾皇甫斌,送往南安军安置。薛叔似预料敌人一定侵犯光州、黄州,委托总领陈谦巡视五关,征调湖北士兵守卫三关。金国人果然入侵,陈谦驻守在汉阳,担任江左节制。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卢潜,范阳涿人也。容貌瑰伟,善言谈,少有成人志尚。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 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潜辑谐内外,甚得边俗之和。陈秦、谯二州刺史王奉国、合州刺史周令珍前后入寇,潜辄破平之,以功加散骑常侍。 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由是与琳有隙,更相表列。世祖追琳入京,除潜扬州刺史,领行台尚书。
(节选自《北齐书·卢潜传》,有删改)
1.(文言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
B.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
C.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

D.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
答案 B “为……所”固定句式,表被动,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是连续的动作,“归寿阳”语意结束,和后面的“朝廷”无关,由此可以排除D项。
2.(文言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
B.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
C.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
D.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
答案 B 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潜”“属”“请”。文中的“属”的意思是“恰好”,充当状语,其前应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C两项。“所请”,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词组;“依”是动词,充当谓语;“依所请”是省略了主语的、语意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依”前应断开,由此可以排除D项。
[参考译文]
卢潜,是范阳涿县人。容貌奇伟,气概非凡,擅长言辞,小时候就有大人的志向。肃宗任丞相时,任命卢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在此以前,梁将王琳被陈兵打败,拥戴皇帝萧庄回到寿阳(北齐),朝廷任命王琳为扬州刺史,令卢潜和王琳为南讨经略。王琳部下的亲朋故旧很多都在扬州,和陈接壤。卢潜安抚内外,百姓和乐相处。陈朝秦州、谯州刺史王奉国,合州刺史周令珍先后入侵,都被卢潜击退,因战功被授予散骑常侍的职位。王琳决心进攻南方,卢潜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恰好陈朝派人到寿阳送信,请求和北齐通好。卢潜替他奏明朝廷,又奏称希望休兵罢战。皇上答应了这一请求。因为这件事与王琳有了嫌隙,双方交替着不断上书皇帝。世祖令王琳入京,任卢潜为扬州刺史,兼任行台尚书。
(2)内外语境断句法
步骤 解说
第一步:结合语
境,初判断。
文言断句题采用选择题的设题方式,“四选一”,排除三项,选出一项。
先通读所给句子,看所需断句的句子和上下文有没有语境联系(句外语境)。如果有,则找出原句与上下文相关联的地方(句内语境),这些地方是理解句意的重要提示,可以通过这些提示分析句子的大概意思。通过句内语境了解文意,重点关注不一样的地方,初步判断选项中易断开的地方。
第二步:贯通句
意,定关键。
“贯通句意”就是贯通翻译选项断句之处不一样的地方,寻找断句的理由。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语句进行语法分析,划分主、谓、宾成分。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的位置及其和前后词语的关系,先翻译选项中断句相异之处,然后根据句意进行推断,看选项是不是在断句处停顿。要有上下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根据上下文来贯通文意。
第三步:断后通
读,比选项。
断完句后,应通读一遍原句,检查断句后句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恰当,并与四个选项进行比对,确定正确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贾涉字济川,天台人。以父任高邮尉,改万安丞。 宝应择令堂差涉至邑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起涉竟前役[ ]等以涟水诸军度淮屯南渡门,焚掠几尽。涉时在宝应,授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本路京东忠义人兵。涉亟遣傅翼谕珪等逆顺祸福,自以轻车抵山阳,德广等郊迎,伏地请死,誓以自新。金太子及仆散万忠等数十万大入,且以计诱珪等。涉虑珪等为金用,亟遣陈孝忠向滁州,珪与夏全、时青向濠州,先、平、德广趋滁、濠,李全、李福要其归路,以傅翼监军。 丞相史弥远拟升全留后涉曰近弃西城免死为幸若无故升迁以骄其志非全之福亦岂国家之福曷若待事定与诸将同升可也迁权吏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二》,有删改)
[注] 珪即石珪,与下文的德广(杨德广)、先(季先)、平(葛平)等都是忠义军(当时率军抗金的武装)首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宝应择令/堂差涉至邑/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起涉竟前役/
B.宝应择令/堂差涉至邑/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起涉竟前役/
C.宝应择令/堂差涉至邑/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起涉/竟前役/
D.宝应择令/堂差涉至邑/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起涉/竟前役/
步骤 演示
第一步:结合语
境,初判断。
通过通读画线语句,我们可以看出断句内容和上下文联系不大,即没有涉及“句外语境”。选项中,断句不同的有“请城之役兴”“起涉竟前役”两处。
根据句内语境,我们可以知道“役”“前役”都指“城之”的“筑城工程”。这些句内语境对理解整句意思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二步:贯通句
意,定关键。
“城”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之”是代词,属于标志词,这是个典型的动宾结构,中间不需要断开,其后需断开。“起涉”是“起用贾涉”之意;“竟”是动词,和“前役”构成动宾关系,由此我们确定“起涉”与“竟前役”不可分开。
第三步:断后通
读,比选项。
断完句后,通读原句,检查断句后的句子,句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恰当,并与四个选项进行比对,故选A项。
答案 A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丞相史弥远拟升全留/后涉曰/近弃西城/免死为幸/若无故升迁以骄其志/非全之福/亦岂国家之福/曷若待事定与诸将同升可也/
B.丞相史弥远拟升全留后/涉曰/近弃西城/免死为幸/若无故升迁以骄其志/非全之福/亦岂国家之福/曷若待事定/与诸将同升可也/
C.丞相史弥远拟升全留/后涉曰/近弃西城免死为幸/若无故升迁以骄其志/非全之福/亦岂国家之福/曷若待事定/与诸将同升可也/
D.丞相史弥远拟升全留后/涉曰/近弃西城免死为幸/若无故升迁以骄其志/非全之福/亦岂国家之福/曷若待事定与诸将同升可也/
答案 B “涉”指贾涉,“涉曰”前后均应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西城”是表地点的名词,与“弃”构成语意完整的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
[参考译文]
贾涉,字济川,天台人。靠父亲恩荫担任高邮尉,改任万安丞。宝应选择县令,都堂差遣贾涉到邑中,贾涉请求筑城。工程开始后,贾涉因父丧离职。金兵侵犯光州,起用贾涉完成原来的工程。石珪等人率领涟水各军渡过淮河屯兵南渡门,将当地焚烧抢掠几乎空了。贾涉当时在宝应,授任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本路京东的忠义军。贾涉紧急派遣傅翼对石珪等人讲明叛变和归顺的祸福,自己乘着轻车到达山阳,杨德广等人到郊外迎接,伏在地上请求死罪,发誓改过自新。金国太子以及仆散万忠等几十万人大举入侵,并且想用计诱降石珪等人。贾涉担心石珪等人被金人利用,立即派陈孝忠前往滁州,石珪与夏全、时青奔向濠州,季先、葛平、杨德广往滁州、濠州进发,李全、李福在敌人的退路拦截,派傅翼做监军。丞相史弥远拟议提升李全为留后,贾涉说:“最近放弃西城,能免除死罪已是幸运;如果无故提升使他产生骄傲的心思,不是李全的福分,也岂能是国家的福气?不如等到事情平定后,与其他将领同时升迁就可以。”贾涉迁升代理吏部侍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晋太子左率康八世孙。兄黎,弟楷、绰,并有盛名,所谓“四裴”也。曾祖松之,宋太中大夫。祖骃,南中郎外兵参军。 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有白兔驯扰其侧。 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节选自《梁书·裴子野传》,有删改)
3.(文言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
B.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
C.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
D.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
答案 C 结合前文可知,“昭明”是人名,“通直散骑常侍”是官职名,“子野”是传主人名。通过分析选项可知,选项中断句不同的有“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泣血哀怮家人异之”两处。这两处中,“为……所……”表被动,“子野”充当主语,结构完整,故“为”前应断开;“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充当谓语,“之”充当宾语,“家人”充当主语,结构完整,故“家人”前应断开。
4.(文言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B.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C.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D.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答案 B “典”与“速”,是子野写文章的两个特点,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古”是动词“法”的宾语,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参考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是河东闻喜县人,晋朝太子左率裴康的第八代孙。兄裴黎,弟裴楷、裴绰,都有盛名,称为“四裴”。曾祖裴松之,是宋朝的太中大夫。祖父裴骃,是南中郎外兵参军。父亲裴昭明,是通直散骑常侍。子野出生后母亲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九岁那年,祖母去世,他悲痛泣血,家人感到诧异。他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起家入朝为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因父亲去世离职。服丧期间的行为完全符合礼节,每次到墓所,哭泣处草都为他枯萎,有白兔顺伏在他身旁。子野的文章典雅而且速成,不崇尚华丽的辞藻,他的作品多仿效古人,和现在的文章体例不同。当时有指责他的人,到了后来都一致尊重他了。
2.文言断句答题两步骤

  断句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浚县知县。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 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帝是其言。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 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
(节选自《明史·张肯堂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
B.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
C.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
D.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
步骤 演示
第一步:
四个选项
分两组。
四个选项中,“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这三处断句不一样。根据第一处不同点,可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即A、C两项为一组,B、D两项为一组。
第二步:
排除错误
定答案。
分析时,可以找到两组中断句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解题的关键是,从断句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
A、C两项与B、D两项的第一处断句区分点是“还朝言”是否要断开。根据句内语境“出按福建”可知,张肯堂在京城外做官,回来后上书皇帝,所以“还朝”“言”是两个并列动作,中间应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
B、D两项的断句区分点在“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根据句式对称原则以及“则”的用法可知是“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由此排除B项。
答案 D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B.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C.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D.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答案 D 根据前文“顺治三年”可知,“六年”“八年”表示时间,一般要断开,由此可以排除B、C两项。“集螺头门”是“集于螺头门”的省略,不能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项。
[参考译文]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考中进士。授予浚县知县的官职。崇祯七年,张肯堂升任御史。第二年春天,贼寇攻破凤阳,他分条陈奏消灭贼寇的五件事。不久,因皇陵被毁而震惊,他上疏责备辅臣不应该对战事谋划不关心,皇帝没有追究。出京巡视福建,多次凭借平定贼盗之功受到奖赏。回朝后,说:“监司钻营竞争纷纭,想做官,便保留久任;想避开,就换个地方,说是借用人才。(一个官员)今年在河北、陕西,明年调到福建、广东,在路上往返,动不动就是几千里,路程期限稽留迟延经常超过几个月。官员多一次更换地方,就多一份纷扰侵害。”皇帝认为他的话很对。顺治三年,唐王战败而死,张肯堂漂泊海外。六年,他到舟山,鲁王任用他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军队乘着满天大雾在螺头门集结。定西侯张名振侍奉鲁王航海离开,嘱咐张肯堂守城。城中士兵六千人,百姓一万多人,坚守了十多天。城被攻破,张肯堂穿戴蟒玉服朝南坐着,命令四个妾、一个儿媳妇、一个孙女先死,才从容地写下绝命诗,上吊自杀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试礼部第一。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 涉于诞味道对曰:“ 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 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盖讽皇子竑事也。
(节选自《宋史·叶味道传》,有删改)
[注] ①伯有之事:公元前544年发生在郑国的一场内乱。②子泄:人名。
5.(文言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
B.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
C.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
D.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
答案 B “味道”做“请先说《论语》”的主语,由此可以排除A、C两项。“帝”做“问”的主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D两项,故选B。
6.(文言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B.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C.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D.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答案 C 四个选项中,“阴阳二气之散聚”“有死而犹不散者”“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三处断句不一样,根据第一处不同,可将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阴阳二气之散聚”是“阴阳二气的聚散”的意思,中间不能停顿,由此可排除A、B两项。根据句式对称的原则以及“……者……也”的固定句式可知,“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应断为“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由此可排除D项。
[参考译文]
叶味道初名贺孙,以字行于世,又字知道,是温州人。少年立志喜好古学,学习,侍奉朱熹。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依先例,说书的职责只是对《通鉴》进行讲说,而不涉及经书。叶味道请求先讲说《论语》,皇帝下诏应允了他。皇帝忽然问起鬼神的事理,怀疑伯有的事情牵涉荒诞。叶味道回答说:“阴阳二气的聚散,即使天地也不能改变。有的人死了然而魂仍然不散,这是常态。有的人死非其所而魂郁结不散,这是变态。所以圣人设立宗庙,来区分亲疏远近,正是用来教化百姓亲爱之义,协助谋划教化。现在伯有获罪而死,他的魂不散,成为妖成为厉鬼,让国人都因为他而不得安宁,在这时如果为他立子泄为后,那么或许鬼神有知,就不会不安宁了。”大概是讽谏皇子赵竑的事情。




满分攻略二 四步骤 , 答对文化常识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迁浙江按察使。大计,坐贬。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成都。时秦贼已入蜀,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悉众北拒,城中惟屯田军及蜀府护卫军,人情恇惧。捷春启门纳乡民避贼者。中尉奉 勾贼抵城下,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擒系奉 ,而募市人、起废将固守。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掌中枢,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敕巡按御史遣官送京师,下狱论死。捷春知不可脱,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赠兵部右侍郎。
(节选自《明史·邵捷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计,明清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
B.屯田,汉朝以来历代政府为获取军队给养和税粮,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
C.擢,选拔,提拔。类似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拔、进等。
D.赠,又称“追赠”,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死者官爵或荣誉称号。
步骤 演示
第一步:
通读。
选段主要介绍了邵捷春临危不乱,行事冷静沉稳以及最后入狱含恨而死的事情。
第二步:
联想。
C项中的“擢”可联想李密《陈情表》中的“过蒙拔擢”,“拔擢”是提拔、提升的意思,另外“拔”“进”也很容易判断出表升职,由此判定C项正确。
第三步:
推断。
A项,“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错,根据原文“久之,起四川副使”可知,邵捷春后来又被起用为“四川副使”,由此可以断定A项是错误的。
B项,根据原文“屯田军”,可以断定B项说法正确。
D项根据原文“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可以推断,D项说法正确。
第四步:
检验。
将四个选项代入原文,逐一检验,可以确定A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贡举的人才。参加礼部考试的人,均可称进士。试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
B.崇祯,明思宗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由汉高帝首创。
C.“御史”最初是负责记录的史官。自秦开始,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兵部”是古代官署名。明初直属皇帝,设尚书及左、右侍郎,其堂官往往督军出征,操赏罚进退将帅之权。
答案 B “由汉高帝首创”错误,年号是汉武帝首创的。
[参考译文]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邵捷春出任四川右参政,分工守备川南,招抚安定高、杨二氏。升任浙江按察使。考核外任官员,因事被贬。过了很久,他被起用为四川按察副使,在崇祯十年秋天抵达成都。当时陕西的贼寇已经攻入四川,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率领全部部队在北面抵抗,城中只有屯田的士兵和蜀王府的护卫军,人们惊恐害怕。邵捷春打开城门接纳躲避贼寇的乡民。中尉奉鐕勾结贼寇,抵达城下,邵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捉拿了奉鐕,并且招募市民,起用被废黜的将士固守城市。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朝执掌兵部,就提升邵捷春为右佥都御史代替他的职务。敕令巡按御史派遣官员押送到京城,关入监狱判为死罪。邵捷春知道不能逃脱,次年八月服毒药死在狱中。福王的时候,恢复他的官职,追赠他为兵部右侍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宗儒字秉文,邓州穰人。父骅,字云卿,少嗜学,履尚清鲠。开元中,擢进士第,补太子正字,调雷泽、河东丞。采访使韦陟器之,表置其府。又为陈留采访使郭纳支使。骅以尝陷贼,贬晋江尉。久之,召拜左补阙,迁累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初,迁秘书少监。敦交友行义,不以夷险慁操。骅位省郎,衣食窭乏,俸单寡,诸子至徒步,人为咨美。泾原兵反,骅窜山谷,病死,赠华州刺史。
宗儒第进士,授校书郎,判入等,补陆浑主簿。数月,拜右拾遗、翰林学士。时,父骅迁秘书少监,德宗欲宠其门,使一日并命。再迁司勋员外郎。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侍御史杜伦以过黜考,左丞裴郁、御史中丞卢佋降考中中,凡入中上者,才五十人。帝闻善之,进考功郎中。累迁给事中。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服金紫。居二岁,罢为太子右庶子,屏居慎静,奉朝请而已。迁吏部侍郎,召见,劳曰:“知卿杜门六年,故有此拜,曩与先臣并命,尚念之邪?”宗儒俯伏流涕。元和初,检校礼部尚书,充东都留守。三迁至检校吏部、荆南节度使,散冗食戍二千人。历山南西道、河中二镇,拜御史大夫,改吏部尚书。
穆宗立,诏先朝所召贤良方正,委有司试。宗儒建言:“应制而来者,当天子临问。试有司,非国旧典,请罢之。”诏可。俄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常有《五方师子乐》,非大朝会不作。帝嗜声色,宦官领教坊者,乃移书取之。宗儒不敢违,以诉宰相。宰相以事专有司,不应关白。以懦不职,罢为太子少师。太和初,进太子太傅。文宗召访政理,对曰:“尧、舜之化,慈俭而已,愿陛下守之。”帝纳其言。六年,授司空,致仕。卒,年八十七,册赠司徒,谥曰昭。宗儒以文学历将相,位任崇剧,然无仪矩,以治生琐碎失名。
(节选自《新唐书·赵宗儒传》,有删改)
1.(文化常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B.“开元”是年号,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称。“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C.“太子”,西周以迄战国,天子、诸侯指定的继承人皆称“太子”。自秦始,“太子”称“皇太子”。
D.“刺史”,原为监察官名,东汉时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答案 C “太子”改称“皇太子”,自西汉始。
2.(文化常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拾遗”是唐代谏官名,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置随罢无定。杜甫曾任左正言。
B.“德宗”是皇帝庙号,庙号指的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
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隋唐时三省六部各部的长官的副职称为“侍郎”。
D.“礼部”,官署名。北魏始置,隋代始为尚书省六部之一,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政务。唐因之。
答案 A 杜甫是唐代诗人,曾任左拾遗。
3.(文化常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队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B.“吏部”,官署名。六部之一。职掌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事宜,长官为吏部尚书。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可以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凡专司某事的各级、各部门的官吏,都可称为“有司”。
D.“太子太傅”,西晋设置,负责监护,辅导太子。北朝魏齐沿设。隋后历代不改。至明清后以朝臣兼任,遂成虚职。
答案 A “节度使”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4.(文化常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致仕”即交还官职,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达到规定年龄而退休。
B.“卒”,古代称大夫的死为“卒”,称帝王和王后的死为“崩”,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称“士”的死为“不禄”。
C.司徒,官名,周代始置,主管民事、户口、籍田、徒役和财赋诸事。是礼部尚书的别称。
D.“谥”是指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齐宣王的“宣”。
答案 C “司徒”是户部尚书的别称。
[参考译文]
赵宗儒,字秉文,邓州穰人。父亲赵骅,字云卿,年轻时酷爱学习,崇尚清高,为人刚直。开元年间,考中进士科,补授太子正字,调任雷泽、河东丞。采访使韦陟非常器重他,上表安排他在幕府中任职。又担任陈留采访使郭纳部下的支使。赵骅因曾落入贼寇手中,被贬为晋江尉。过了一段时间,召入朝授任左补阙,多次提升任为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初年,升任秘书少监。重视交友和行侠仗义,不因处境险恶与否影响操守。赵骅官至省郎,衣食贫乏,俸禄很少,以致诸子徒步出行,人们为此惊叹赞美。泾原军叛乱,赵骅逃入山谷,病死,追赠华州刺史。
赵宗儒考中进士科,授任校书郎,平判入等,补授陆浑主簿。数月后,授任右拾遗、翰林学士。当时,父亲赵骅升任秘书少监,德宗为了宠幸他们一家,在一天内同时任命他们父子。赵宗儒再次升任为司勋员外郎。贞元六年,赵宗儒主管考功事务。从至德以后官员考绩往往失实,内外官员考绩都为中上,优劣混淆,到赵宗儒任职后,升降周详妥当,无所回避,毫无畏惧。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侍御史杜伦因为过失取消参考资格,左丞裴郁、御史中丞卢佋降考绩为中中,考绩达到中上的,仅有五十人。皇帝听说后认为很好,晋升他为考功郎中。赵宗儒多次升任为给事中。十二年,以实任官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被赐予可穿金紫色衣服的恩荣。任相两年,被罢相位改任为太子右庶子,闭门静居,参加朝会时才外出。升任吏部侍郎,皇帝召见,慰劳他说:“知道你谢绝宾客六年,因此有此次授任,从前你曾与你父亲一同被任命,你还记得吗?”赵宗儒伏在地上流泪。元和初年,任检校礼部尚书,充任东都留守。三次提升任职检校吏部、荆南节度使,遣散多余戍卒两千人。历任山南西道、河中二镇节度使,授任御史大夫,改任吏部尚书。
穆宗即位,下诏命先朝所召集的贤才良士,交给有关部门进行考试。赵宗儒建议说:“应制而来的,应由天子亲自考试。让有关部门考试,不符合国家旧制,请求停止。”下诏批准。不久任检校右仆射,仍兼任太常卿。太常有《五方师子乐》,不是大的朝会不奏。皇帝酷爱音乐美色,主管教坊的宦官,就移送公文要取乐人。赵宗儒不敢违抗,把这件事告诉宰相。宰相认为此事应由主管部门决断,不应禀报给他。因为他懦弱不称职,解除职位担任太子少师。太和初年,升任太子太傅。文宗召见他咨询治国之道,回答说:“尧、舜的教化,仁慈勤俭罢了,愿陛下恪守此道。”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六年,授任司空,退休。去世,享年八十七岁,追赠司徒,谥号为昭。赵宗儒以文学而历任将相,官位显赫,但做事没有规范,因治事琐碎丧失声誉。
满分攻略三 两关键点 , 破解文言文概括和分析文意题
关键点一:
定区间
概括和分析文意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选项。因此解答时,考生应依照选项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筛选出原文中与选项相对应的内容,锁定比对区间。
关键点二:
定角度
比对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对照、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错误之处。比对的内容一般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因果关系及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等。
七角度 比对阐释
人物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做的不同事情,产生的不同结果,注意张冠李戴,“人物错误”的陷阱。
时间 命题者故意搞错或颠倒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何事,注意“时间错误”的陷阱。
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注意“地点错误”的陷阱。
关键词语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设置错误项。因为被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所以我们要认真比对原文。
添加内容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注意“无中生有”的陷阱。
因果关系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强行施加因果关系,注意“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的陷阱。
增删的范
围词或程
度词
比对一些增删的表示范围或程度的词语,注意“以偏概全”的陷阱。



(2020课标全国Ⅰ,12)(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选项 定区间 定角度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母程氏亲授以书……辄能语其要。主司欧阳修惊喜……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比对人物。阅读原文可知,此项正确。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比对时间,比对关键词语。阅读原文可知,此项正确。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比对人物,比对地点。根据“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可知,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是苏轼向朝廷的请求,不是苏轼减免的。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比对人物,比对关键词语。阅读原文可知,此项正确。
答案 C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苏轼)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惊喜,(苏轼)殿试考中乙科。后来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这个人,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赠(苏洵)光禄丞之职。(苏轼)已经服丧期满,回到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建立和实行新法,苏轼上书议论新法不便利。(当)新的法令日益推行,苏轼在这中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苏轼)被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官吏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过,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慌地说:“您暂且慢慢推行手实法。”不久,朝廷知道手实法有害于百姓,取消了它。元祐元年,苏轼穿着七品官服进入延和殿侍奉皇帝,皇帝赏赐他用银装饰的红色六品官服,升任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正逢大雪纷飞十分寒冷,士子们端坐庭中,噤冷得说不出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巡视考场的内侍们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士子文章中意义模糊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上奏朝廷并把这些内侍官都赶走了。元祐四年,因多次发表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愤恨。苏轼担心不被他们所容,请求调到外地,担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皇上赏赐给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于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瘟疫而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两千缗钱,又拿出自己囊中的五十两黄金,建造治病场所,稍稍蓄积钱粮来防备瘟疫。徽宗继位,又经过三次大赦,(苏轼)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为朝奉郎。苏轼自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学习他父亲苏洵写文章,后来得之于天资。自己曾经说:“写文章如行云流水,本无一定格式,但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虽然是嬉笑怒骂的话,也都可以写成文章,并且可以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除芜湖知县。献皇后梓宫南祔,所过繁费不赀。永明垩江岸佛舍为殿,供器饰箔金,财用大省。寻擢南京刑科给事中。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论其罪。已,又劾兵部尚书张瓒黩货误国,又劾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贪污状。已,又劾兵部尚书戴金为御史巡盐时,增余盐羡银,阻坏边计。疏虽不尽行,中外惮之。出为江西参议。累迁云南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伊王典楧恣横,永明发其恶,后竟伏辜。四十年迁刑部右侍郎。未上,改吏部,进左。寻拜刑部尚书。居数月,改左都御史。条上饬历抚按六事。御史黄廷聘按浙归,道湘潭,慢知县陈安。安发其装,得所携金银货币。廷聘皇恐谢,乃还之。永明闻,劾罢廷聘。浙江参政刘应箕先为廷聘论罢,见廷聘败,摭其阴事自辨。永明恶之,劾应箕,亦斥。故事,京官考满,自翰林外皆报名都察院,修庭谒礼。后吏部郎恃权,张濂废报名,陆光祖废庭谒。永明榜令遵故事,列仪节奏闻,诏诸司遵守。郎中罗良当考满,先诣永明邸,约免报名庭谒乃过院。永明怒,疏言:“此礼行百年,非臣所能损益。良轻薄无状,当罢。又卿贰大臣考满,诣吏部与堂官相见讫,即诣四司门揖,司官辄南面答揖,亦非礼,当改正。”良疏辨,夺俸。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永明素清谨。掌宪在严嵩罢后,以整饬纲维为己任。会给事中魏时亮劾,永明力求去,诏许驰驿归。明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节选自《明史·张永明传》,有删改)
(概括和分析文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永明精打细算,节省开支。在芜湖任职期间,献皇后的棺椁路过芜湖,他用白泥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箔金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
B.张永明恪尽职守,不畏强权。任南京刑科给事中期间,他接连弹劾山西总督樊继祖、兵部尚书张瓒、大学士严嵩及其子世蕃等人,奏疏虽未全部施行,但朝廷内外都忌惮他。
C.张永明坚守正道,处事公允。浙江参政刘应箕曾遭黄廷聘检举而被免官,后来见廷聘被免官,便搜集廷聘的罪行为自己辩护。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应箕。
D.张永明为官清廉,小心谨慎。张永明在严嵩被罢官以后以整顿纲纪为己任。后来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永明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驿车返乡。
答案 C “搜集廷聘的罪行”错误,应是“搜集廷聘的私事”。

[参考译文]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任芜湖知县。献皇后的棺椁南运合葬,经过的地方费用繁重,不能计算。永明用白泥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箔金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不久提升为南京刑科给事中。敌寇入侵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以及巡抚史道、陈讲等人不能抵挡,永明与同僚指控他们的罪行。不久,又弹劾兵部尚书张瓒贪财误国,并弹劾大学士严嵩和他的儿子世蕃的贪污行为。不久,又弹劾兵部尚书戴金任巡盐御史时,增加多余盐两的耗银,破坏边防大计。所上奏疏虽未全部施行,(但)朝廷内外都畏惧他。出任江西参议。屡经升迁至云南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的职务巡视安抚河南。伊王典楧放纵专横,永明揭发他的恶行,伊王后来终于伏法。嘉靖四十年升任刑部右侍郎。尚未赴任,改为吏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不久又授予刑部尚书的官职。在任几个月,改任左都御史。奏陈整顿各地抚按官员的六条措施。御史黄廷聘巡按浙江回京,途经湘潭,轻慢知县陈安。陈安打开他的行李,发现了他所携带的金银钱财。廷聘惊慌地向他请罪,陈安便将财物还给他。永明听说了此事,弹劾了黄廷聘,使得朝廷罢免了他。浙江参政刘应箕原先遭黄廷聘检举而被免官,现在看到廷聘失败,便搜集廷聘的私事为自己辩护。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应箕,他也被朝廷免官。按照先例,在京的官员任满考核,除翰林官员外都到都察院报名,并在都察院行谒见之礼。后来吏部郎倚仗权势,张濂废除了报名,陆光祖废除了谒见之礼。张永明张榜命令遵守旧制,并陈列报名、谒见的礼节上奏皇上,(皇上)诏令各部遵守。郎中罗良应该任满考核的时候,先到永明家拜见,请求免去报名和谒见之礼再到都察院去。永明很生气,上疏说:“这个礼仪已经实行了百年,不是臣下能够随意增减的。罗良轻薄无礼,应当被罢免。又逢卿贰大臣任满考核,到吏部与堂官见面完毕,即往(吏部)四司作揖行礼,各司官员就面向南作揖回礼,这也不符合礼仪,应当改正。”罗良上疏分辩,被罚扣俸禄。(皇上)诏令礼部会同礼科评议此事,礼部上奏说:“张永明所奏正确。今后吏部郎应遵守旧制。九卿及翰林官员对(吏部)四司行礼之事,则应当免去。”皇上下诏允准。永明一向清廉谨慎。在严嵩被罢官以后掌管风纪法制,以整顿纲纪为己任。后遭到给事中魏时亮弹劾,永明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驿车返乡。第二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庄僖。
满分攻略四 “三”“四” , 吃透文言翻译句子题
技法一 文言文翻译三关键
1.重要实词








1.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并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王戊稍淫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 休侯使人谏王 , 王曰 : “季父不吾与 , 我起 , 先取季父矣。”休侯惧,乃与母太夫人奔京师。景帝三年,戊应吴王反。汉绝吴楚粮道,吴王走,戊自杀。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六》,有删改)
重要实词
  • 谏:=================================================
  • 与:=================================================
  • 取:=================================================
我来翻译
答案 重要实词:①劝谏。②跟随,这里指一致,一起。③捕捉,这里指捉住。
我来翻译:休侯派人劝谏楚王,楚王说:“季父不跟我一致,我起事后,先捉住季父。”
[参考译文]
楚王刘戊逐渐淫乱暴虐,因为在给薄太后服丧期间私下通奸,被夺去东海和薛郡,于是与吴王暗通。两人劝谏,不听,让他们去服劳役,穿上囚犯穿的衣服,在集市上举着杵正身舂臼。休侯派人劝谏楚王,楚王说:“季父不跟我一致,我起事后,先捉住季父。”休侯害怕,就与母亲太夫人逃到京城。景帝三年,楚王刘戊响应吴王谋反。朝廷截断了吴楚的粮道,吴王逃跑,楚王刘戊自杀。



1.(翻译句子)指出并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并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 , 父奇其清苦 , 故以女妻之 , 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 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 , 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 , 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有删改)
(1)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重要实词:
译文: ========================== =======================
(2)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重要实词:
译文: ========================== =======================
答案 (1)重要实词:“就”,前往,这里指到。“奇”,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妻”,名词用作动词,嫁给……为妻。“装送”,指嫁妆。“资”,财物,钱财。“贿”,赠送财物。
译文:鲍宣曾经到少君家向少君的父亲求学,少君的父亲对他的清贫刻苦感到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他为妻,赠送的嫁妆钱财非常丰厚。
(2)重要实词:“大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父亲”。“奉承”,古今异义词,侍奉。
译文:父亲因为先生的修养品德好,坚守简约,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我侍奉您,(我)就听从您的命令。
[参考译文]
渤海人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到少君家向少君的父亲求学,少君的父亲对他的清贫刻苦感到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他为妻,赠送的嫁妆钱财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很受宠爱,习惯穿漂亮的衣服,戴漂亮的首饰,可是我实在是贫穷低贱,礼数上不敢接受。”妻子说:“父亲因为先生的修养品德好,坚守简约,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我侍奉您,(我)就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符合我的心志。”少君于是全部退回了那些侍奉的人、服装、首饰,改穿短布衣裳,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乡里。给婆婆行完礼,少君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少君)注意修养德行,行为合于妇道,乡里的人都称赞她。
2.重要虚词

  虚词的译法较为复杂,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部分虚词有实词用法,为方便讲述,以下一并讲解):
必须译出
的虚词
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之”在文中是动词时,要译出实义。
现代汉语中有与之对应的虚词可进行互换的要译出,如“之”在文中是助词,相当于“的”时,要译出。
不必译出
的虚词
在文中只起语法作用时,不必译出,如“之”在文中是助词,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时,无实义,不必译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 , 不徒诵之 , 以夸诳于人 , 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节选自《司马光集·颜太初杂文序》,有删改)
重要虚词
  • 其:====================================
  • 以:====================================
  • 而:====================================
  • 之:====================================
重要实词
  • 得:====================================
  • 诵:====================================
  • 夸诳:===================================
  • 蹈:====================================
  • 行:====================================
我来翻译 ====================================
答案 重要虚词:①代词,代指“先王之书”。②连词,表目的,用来。③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④代词,它。
重要实词:①得到,获得;在文中指“掌握”。②陈述,述说;在文中指“称道”。③夸大,欺骗。④遵循,履行。⑤做,实施。
我来翻译:(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道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遵循并实施它。
[参考译文]
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对当时的风气感到愤慨。他诵读先王的书籍,不研究章句,一定要探求其中的道理。(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道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遵循并实施它。他的身份地位和平民无异,他的才华也没有得到彰显。不彰显才华,先王之道就会湮没无闻,于是开始探求国家治理及发展社会风俗的得失,用诗歌和文章的形式来宣扬传播它。

2.(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涉少时 , 尝与人佣耕 , 辍耕之垄上 , 怅恨久之 , : “苟富贵 , 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陈涉世家》,有删改)
重要虚词:
译文: ========================== ==========
答案 重要虚词:“与”,和,同。“之”,第一个“之”是动词,往,到……去;第二个“之”是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译文: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参考译文]
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一起)被雇佣的人笑着应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道:“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重要文言句式

  要审出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必须具备“语言标志意识”。特殊句式总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则”等为标志;被动句多以“于”“见”“为”等为标志。考生容易忽略的是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标志词的被动句、判断句,等等。
考生应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要点。①判断句,加上“是”“就是”等词语。②被动句,加上“被”字。③倒装句,学会用“调”的方法。④省略句,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⑤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它有固定的译法,必须熟记于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几世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 , 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节选自《论衡·自纪》,有删改)
文言句式 “恐为怨仇所擒”是文言句式中的    、    。
重要实词 会:===========================
我来翻译 =============================
答案 文言句式:被动句 省略句
重要实词:适逢。
我来翻译:适逢社会动乱,(祖父王汛)担心被仇人抓住。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人,字仲任。他的祖先曾参军立有军功,被分封在会稽阳亭。才一年,封爵就被迅速废除,于是在那里安家,以种地养蚕为业。他的曾祖父王勇纵任意气,结果跟人们都合不来。凶年,拦路杀伤过路人,因此怨恨仇视他的人众多。适逢社会动乱,(祖父王汛)担心被仇人抓住,祖父王汛于是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

3.(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 一累于物 , 则聪明智虑且耗 , 贤不肖混淆 , 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 , 以为亲贤宅教授。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须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 权幸侧目 , 谋所以中伤之者 , 言交上 , 帝察根诚 , 不之罪也。
(节选自《宋史·张根传》,有删改)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重要实词: ========================== =====
重要虚词: ========================== =====
文言句式: ========================== =====
译文: ========================== ========
(2)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重要实词: ========================== =====
重要虚词: ========================== =====
文言句式: ========================== =====
译文: ================ ========== =======
(3)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重要实词: ========================== =====
重要虚词: ========================== =====
文言句式: ========================== =====
译文: ======================== == =======
答案 (1)重要实词:“累”译为“连累”;“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良的人”;“振”译为“振作”。
重要虚词:“则”,副词,“那么”;“且”,副词,“将要”。
文言句式:“一累于物”为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一旦被玩物连累,那么聪明智慧就将会被耗尽,贤良的人与坏人就会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
(2)重要实词:“请”译为“请求”;“嘉美”译为“赞美”。
重要虚词:“遂”译为“于是”。
文言句式:“遂请罢钱塘制造局”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为“(他)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译文:(他)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
(3)重要实词:“幸”译为“宠臣”;“侧目”,“斜眼看,形容畏惧而愤恨”;“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书”。
重要虚词:“所以”,“所”与“以中伤之者”构成名词性短语,“以”,用来。
文言句式:“不之罪也”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宾语要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不罪之也”。
译文:权贵宠臣感到畏惧和愤恨,谋求能够用来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参考译文]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进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连累,那么聪明智慧就将会被耗尽,贤良的人与坏人就会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他)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存,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旱、盗贼常常兴起,西、北二国窥伺日久,怎么能不预先计谋?”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处宅第,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上供才三十万缗而已,甚至还不够造一处宅第的费用。拿住宅来恩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权贵宠臣感到畏惧和愤恨,谋求能够用来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技法二 文言翻译四意识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及语言表达习惯。“雅”,生动、优美,有文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日常的训练或考试中,对于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坚持“四意识”。
1.人物意识——理清人物和人事
理清
人物
在翻译句子时,考生经常把人物名字,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人物名字,当作实词或虚词来翻译。理清人物,非常重要。
理清
人事
文言文中,人物名字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有时在行文过程中,根据人物表述,还会改用“名”或“字”来代指人物。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籍”就是项羽的名,很多学生缺少人物意识,不知“籍”为何义,使之成为理解障碍。强化人物意识,可以弄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有利于翻译句子。

4.(翻译句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 母弘吉剌氏 , 昭睿皇后之姊 , 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见之 , 问及安童 , 对曰 : “安童虽幼 , 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 执阿里不哥党千余 , 将置之法。安童侍侧 , 帝语之曰 : “朕欲置此属于死地 , 何如 ? 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1)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
译文: ========================== ==========

(2)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
译文: ========================== ==========
答案 (1)母亲弘吉剌氏,是昭睿皇后的姐姐,允许出入禁宫。有一天世祖看见她,问到安童的情况,(她)回答说:“安童虽然年纪小,却是做三公宰辅的人才。”
(2)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按照法律处置他们。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奉,皇帝对他说:“我要把这些人置于死地,怎么样?”
解析 (1)“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世祖”“安童”都指人物,翻译时要注意。(2)“阿里不哥”“安童”“帝”都指人物,翻译时要注意。
[参考译文]
安童,是木华黎的第四世孙,霸突鲁的长子。中统初年,世祖追记开国功臣,把他召入宫中负责宿卫,这时安童刚十三岁,官位已在许多官员之上。母亲弘吉剌氏,是昭睿皇后的姐姐,允许出入禁宫。有一天世祖看见她,问到安童的情况,(她)回答说:“安童虽然年纪小,却是做三公宰辅的人才。”世祖说:“(你)从哪里知道的呢?”(她)回答说:“每次退朝时,(他)一定和年高德重的人交谈,从未亲近一个年少的人,(我)是通过这个知道的。”世祖很高兴。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按照法律处置他们。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奉,皇帝对他说:“我要把这些人置于死地,怎么样?”(安童)回答说:“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您刚刚平息大难,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将拿什么去安抚收服那些还没有归附的人呢?”皇帝惊奇地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讲出这样老成的话,你这话正和朕的意思相吻合。”因此更加器重他。

2.语境意识——大小语境细揣摩

  在翻译文言文时,考生应有语境意识,即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来翻译句子。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文段中所有与该词语相关的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不符合完整语境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只满足于推敲词句是否与上下句意思相符,还必须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词句的意思。
利用“小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较常见,量词或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都可能被省略。如果要求翻译成分被省略的句子,语境能提示我们补出这些省略成分。
利用“大语境”——获取“大意分” 高考文言翻译评分标准中,把握句子大意一般有1~2分的分值。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并翻译句子的大意,进而获得大意分。
利用“全语境”——突破难点词 翻译句子的关键,在于对难点字词的把握。攻克难点字词,语境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供文章表述的大意及侧重点。

5.(翻译句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洪谟,字尧弼,长宁人。正统十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博闻强记,善文词,熟国朝典故,喜谈经济。弘治元年四月,天寿山震雷风雹,楼殿瓦兽多毁。洪谟复力劝修省,帝深纳之。 洪谟矜庄寡合 , 与万安同乡 , 安居政府时颇与之善。万安以谋逆诛。至是,言官先后论奏,致仕归。又三年卒,年七十二。谥文安。洪谟尝言:“ 士人出仕 , 或去乡数千里 , 既昧土俗 , 亦拂人情 , 不若就近选除。王府官终身不迁,乖祖制,当稍变更。都掌蛮及白罗罗羿子数叛,宜特设长官司,就择其人任之,庶无后患。”将殁,犹上安中国、定四裔十事。其好建白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二》,有删改)
(1)洪谟矜庄寡合,与万安同乡,安居政府时颇与之善。万安以谋逆诛。
译文: ========================== ==========
(2)士人出仕,或去乡数千里,既昧土俗,亦拂人情,不若就近选除。
译文: ========================== ==========
答案 (1)周洪谟矜持庄重,很少与人交往,他与万安同乡,万安在政府任职时与他的关系很好。万安因谋反被诛杀。
(2)士人出任官职,有的离故乡数千里,既不了解当地风俗,也违背人情,不如就近选拔授官。
解析 (1)关键词句:“矜”“庄”“寡合”“居政府”“万安以谋逆诛”被动句。(2)关键字词:“出仕”“或”“去”“昧”“拂”“选”“除”。
[参考译文]
周洪谟,字尧弼,长宁人。正统十年,考中进士。授官编修。他博闻强识,善于写文章,熟悉本朝旧的典制,喜欢谈论经世济国的方略。弘治元年四月,天寿山雷霆轰鸣,狂风大作,冰雹频下,楼殿的瓦大多被毁坏。洪谟又力劝修身反省,皇帝认真采纳了他的建议。洪谟矜持庄重,很少与人交往,他与万安同乡,万安在政府任职时与他的关系很好。万安因谋反被诛杀。这时,言官先后议论上奏,洪谟辞官返乡。又过了三年洪谟去世,年龄七十二岁,谥号文安。洪谟曾说:“士人出任官职,有的离故乡数千里,既不了解当地风俗,也违背人情,不如就近选拔授官。王府的官终身不再升迁,违背祖先制度,应当稍稍变更。都掌蛮及白罗罗羿子多次反叛,应该特设长官司,就近选择其本族适宜的人任职,就可无后患。”洪谟临终前,还上奏安定中国、平定四方等十件事。他就是如此喜好发表意见。
3.采点意识——聚焦词语和句式

  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会选择含有关键字词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采分点”。翻译题常见的三大采分点是“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必须强化“采分点”意识,能准确找出“采分点”并将其翻译到位。

6.(翻译句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 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 伯夷、叔齐耻之 , 义不食周粟 , 隐于首阳山 , 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传》,有删改)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译文: ========================== ==========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译文: ========================== ==========
答案 (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于尊养老人,何不去投奔他呢。
(2)伯夷、叔齐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守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摘野菜充饥。
解析 (1)“伯夷”“叔齐”“西伯昌”翻译时应该保留;“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在这时”;“闻”译为“听说”;“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老人”;“盍”译为“何不”;“焉”,代词,代指西伯昌。(2)“伯夷”“叔齐”“首阳山”翻译时应该保留;“耻”,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是耻辱的”;“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守气节”;后三句都是省略句,应在第一句前补出主语。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命令。”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居中之子。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于尊养老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了那里,西伯昌去世了,武王载着他父亲的木牌位,追尊谥号为文王,向东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勒住马的缰绳劝谏说:“父亲死了还没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想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仁义的人啊。”扶起他们让他们走了。武王平定殷商的暴乱后,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守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摘野菜充饥。(他们)将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唱道:“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却不知道自己的过失。神农、虞、夏之世转眼已逝啊,我将归依何处?哎,只有去死啊,命运如此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4.连贯意识——活用翻译六字诀

  翻译句子时,如果句中出现不合现代语法规律的词语搭配、顺序等现象,要根据所学的翻译技巧(留、删、换、调、补、贯),让句子通顺合理。
方法 释义 示例
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句中的“赵惠文王”“廉颇”为人名,“阳晋”为地名,“上卿”“诸侯”为官名,都不用翻译。
我来翻译:
句首发语词;
句中起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
句末调节音节的词;
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分析:“之”,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翻译时应删去;“也”,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翻译时应删去。
我来翻译: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
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将古词换成现代词。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分析:“水”,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译为“游泳”;“绝”的意思是“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横渡”。
我来翻译:
把文言句中的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要求调整语序。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句,“可使报秦者”做“人”的定语,翻译时要调到前面。
我来翻译:
为使译文准确、通顺,在翻译时,应将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完整。 ⑤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分析:省略谓语“告”的宾语“之”;“之”,指代“张良”。
我来翻译:
古文中使用的借喻、借代、用典、互文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分析:“藩篱”,借喻,比喻边境上的屏障。
我来翻译:



答案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攻占了阳晋,被封为上卿,凭借勇猛善战在各诸侯国闻名。
②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③不是自己善于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④拿不定主意,想找一个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⑤于是项伯在夜晚奔驰到刘邦驻军地,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⑥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7.(翻译句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 自子之居即墨也 , 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 , 田野辟 , 人民给 , 官无事 , 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 , 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 , 莫敢饰诈 , 务尽其情 , 齐国大治 , 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译文: ========================== ==========

(2)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译文: ========================== ==========
答案 (1)自从你在即墨任官以来,毁谤你的话天天都有。然而当我派人到即墨视察后,发现田野开辟,人民富足,衙门无事,地方生活安定。这是你不侍奉我身边侍候的人,求他们帮你说好话的原因吧。(2)就在当天,齐威王烹杀东阿大夫和左右称赞过东阿大夫的近侍们。于是群臣惊惧,没有人再敢巧言欺诈,凡事务必说明实情,因此齐国非常安定,成为天下强国。
解析 (1)根据语境可知,“田野辟”前应补出“发现”;“左右”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是……也”为判断句,需要翻译成带“是”的语句。(2)“强于天下”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于天下强”。
[参考译文]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告诉他说:“自从你在即墨任官以来,毁谤你的话天天都有。然而当我派人到即墨视察后,发现田野开辟,人民富足,衙门无事,地方生活安定。这是你不侍奉我身边侍候的人,求他们帮你说好话的原因吧。”分封给他万家的采邑。又召见东阿大夫,告诉他说:“自从你任官东阿以来,赞誉你的话每天都有。我派人视察东阿以后,发现田野没有开辟,人民陷于贫穷饥饿。过去赵国攻打鄄城,你不派兵援救;卫国攻占薛陵,你不知道。这是你用优厚的礼物侍奉我身边侍候的人,求他们说你的好话的原因吧。”就在当天,齐威王烹杀东阿大夫和左右曾经称赞过东阿大夫的近侍们。于是群臣惊惧,没有人再敢巧言欺诈,凡事务必说明实情,因此齐国政治修明,治理得好,成为天下强国。


满分攻略五 三步骤 , 答好文意分析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根据第二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步骤 演示
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 审读题干,抓关键词语,如“第二段”“概括”“治学”“为文”“特点”“ 不超过30个字”等,看准题目要求,知道问什么,明确答什么。
第二步:读文本,定范围。 题干提示明确而具体,“第二段”告知答题区域,“治学”“为文”明确了答题指向,“不超过30个字”则是硬性要求。根据“先生于……不综览。乃博考……。又深于……”不难得出“治学”特点;根据“为文根柢……,陶冶……,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不难得出“为文”特点。
第三步:用技巧,组答案。 归纳上一步获取的文中的关键词句,运用“信息摘录”“语意提取”“内涵发掘”等方法,组织答案,规范作答。
自主
尝试
答案 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参考译文]
先生名叫汪中,字容甫,是江都人。年少时丧父,喜爱学习。家贫买不起书,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于是读遍了经史百家之书,并且看过就能记下来。二十岁的时候,参加提学官主持的考试,写的《射雁赋》被评为第一,补录为附学生员,所写的诗词和古文一天比一天有进步。仪征运盐的船失火,烧死的人无法计算,先生写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为它写序,认为这篇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汪中因此名声大著。当代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如朱筠学士、卢文弨学士,看见先生撰写的文章,都赞叹称扬,认为他是个奇才。
先生对于六经、诸子百家、史家和诗文、金石的学问,没有不通晓的。于是广泛地查考夏商周三代的制度礼仪,至于对古书中的字句解释、名号物类事物吉凶,他用自己的论述做了补充,写了《述学》内外篇。(他)又深入研究了《春秋》,写了《春秋述义》,见解和议论超然不凡,评论的人认为这是自唐朝以来从未有过的。写文章以经史作为根基,又为汉魏风骨所影响,不沿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流派,却取法古人,所以高远独立地形成一家之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棻之裔。父承简,太原府功曹。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
楚才思俊丽,风仪严重,若不可犯。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1.(原因探寻)“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的令狐楚为什么在众人的胁迫下替郑儋写遗表?请简要说明。
答: ========================== ==========
答案 ①报答郑儋的知遇之恩。②稳定军情的需要。
[参考译文]
令狐楚,字壳士,自称是开国之初的十八学士之一令狐德棻的后裔。其父令狐承简,是太原府功曹。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守太原,都崇敬他的品行,都征召他担任从事。
令狐楚才气过人、文思横溢,风度仪容严肃庄重,俨然不可侵犯。郑儋在镇守的地方突然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紧急的事变。半夜,十几名骑兵持刀胁迫令狐楚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令狐楚在利刃圈中,挥毫即成,向三军将士宣读,无不感动落泪,军中情势方才安定。从此名声更高。

二、(2020课标全国Ⅱ,10—13+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5分)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 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 , 府事皆专行 , 安中不能制 , 第曲意奉之 , 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答案 A “讼诸府”和“不胜考掠”的主语都是“民”,连续动作要断开。同时,“不胜”不是“没有胜利”之意,而是“禁受不住”之意。可排除B、D两项。由前文可以知道,王安中查访并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便释放了被抓的百姓,并治州府官吏之罪,也就是说“即出民”和“抵吏罪”在分述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
3.(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答案 C 皇帝的住处称“禁中”。“皇室宗族所居之处”表述不严谨。
4.(备考拓展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答案 C “金人前来归顺”错误,金人只是归还燕地。
5.(备考拓展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译文: ========================== ==========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译文: ========================== ==========
答案 (1)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2)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
解析 (1)关键点:僭,越礼;蠹,蛀蚀,损害;悚然,惊恐的样子。
(2)关键点:专行,独断独行;制,控制。
6.(形象特点概括、分析)请简要概括王安中的官员形象。(3分)
答: ========================== ==========
答案 ①办案据实公正。②敢于指责权贵。③稽查辽官失责。④仕途屡遭坎坷。
7.(观点态度概括、评价)你认为王安中在对待郭药师的行为上,处理是否妥当?为什么?(3分)
答: ========================== ==========
答案 第一问:不妥当。
第二问:①未尽责任,郭药师是辽国降将,与王安中共同主持府事。其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虽然与他在一处为官,但代表朝廷,有责任制止。②表现软弱,他无力控制郭药师,只是违心顺从,导致郭药师更为骄横。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传言会降下祥瑞,朝廷中的大臣就写奏表祝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奏表,称赞(他)是奇才。有一天,徽宗特意下令出了三个题目让他草拟,他马上就写完了,皇上(看后)就在草稿后批阅道:“(他)适合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他)便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又被提拔为御史中丞。开封的巡逻士兵夜里追查盗贼,盗贼逃脱离去,有受到惊吓跑出来的百姓(恰巧)和士兵相遇,(士兵)就(把百姓)当成盗贼捆起来。(被抓的)百姓向州府申诉,然而,受不了残酷的拷打,于是承认了被捏造的罪名。王安中查访得知了这件事,仔细考察后,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便释放了(被抓的)百姓,治州府官吏之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信奉道教),蔡京引荐方士王仔昔以所谓的妖术朝见皇上,朝臣外戚都攀附他,并与他勾结。王安中向皇上上疏进言,请求从现在开始招纳和延请隐居山林的有道术的道士,应当责令引荐人担保、负责;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王安中)不久又上疏陈述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我本来就想施行你的建议,(只是)因为天宁节快到了,等过了这段时间,(我)会为你罢免蔡京的官职。”蔡京探知了这件事,非常害怕,他儿子蔡攸日夜守在宫中,流着泪,恳请皇上开恩。皇上因此升迁王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任为承旨。宣和元年,王安中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宣和三年,又被任命为尚书左丞。金人来归还燕地,朝廷商量选派一个帅臣(去守卫燕地),王安中请求前去。王黼在皇上面前极力称赞他,于是皇上授予王安中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府等官职,王安中与辽国投降的将领郭药师共同主持府事。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靖康初年,谏官们上奏他与王黼、童贯结党,而且没能稽查郭药师叛变一事,于是王安中被罢免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受责罚,授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居住在随州;继而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安置在象州。高宗即位后,往内迁官至道州,不久让他闲居。绍兴初年,官复左中大夫。他的儿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他去泉州居住,不久王安中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王安中的文章丰润敏拔,特别擅长以四六句为主的骈文。徽宗曾经在睿谟殿设宴,命令王安中赋百韵诗来记载这件事情。诗写成以后,徽宗赞赏不已,并且用大字把这些诗书写在睿谟殿的屏风上,并把副本赐给全部侍臣。他就是如此受到器重。




版权属于: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设计维护: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