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师团队>语文组>教学资源

带你走进《家》的悦读时空


时间:2019-10-16 作者: 阅读: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在授予巴金“荣誉军团指挥官勋章”时说:“我的国家在此推崇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家》《寒夜》《憩园》的不朽作者,著述不倦的创作者。您的自由、开放与宏博的思想,已使您成为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通过《家》整本书的阅读,我们将触摸巴金心灵的脉络,尊崇巴金“真”的人格,理解巴金追求“善”的社会理想,品鉴巴金“美”的创作艺术。

01

走近一个伟大心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他的思想和作品构成了一个庞大、多彩的世界。从1922年开始,他在文坛上活动了80多个春秋,时间之长超过了现代所有的文学巨匠。他笔耕不辍,共创作20部中长篇小说,15本短篇小说、童话集和34本散文集,以及大量的序跋、书信、日记等。很多作品先后被译成日、俄、英、波兰、泰国、越南、朝鲜和世界语等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同时,他还翻译出版了外国政治、历史、文学作品共59本,涉及俄、英、法、日、美等十多个国家的作家作品。

巴金“真”的人格,“善”的理想,“美”的艺术,在20世纪的中国矗立起了一座丰碑。巴金从来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更不是“媚俗”的消遣作家。他曾说:“我引以为骄傲的是我未写过一件商品,因此也从未出卖过自己。”80多年中,他以源源不竭的创造力,用笔作武器抨击专制、强权和黑暗,歌颂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献身的英雄,宣扬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理想。

创作之外,他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或团长,多次参加为保卫世界和平的亚非作家笔会、国际笔会等世界性会议,为保卫和平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巴金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等,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与外事活动。

2003年,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这是我国对文学家的最高褒奖和成就的肯定。在国际上,他以自己卓越的成就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授予他奖项,成为永远值得我们景仰的楷模。

02

遇见一部经典作品

(一)巴金为什么要写《家》

巴金说过创作《家》及整个“激流三部曲”是“为我大哥,为我自己,为我那些横遭摧残的兄弟姊妹,我要写一本小说,我要为自己,为同时代的年轻人控诉,申冤”[1]。巴金的大哥是他创作《家》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因素。

巴金在最初动笔写作《春梦》(即《家》)之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哥李尧枚,而大哥也是最早、最积极支持巴金创作《春梦》的人。1929年7月,巴金与分别六年的大哥在上海会面,这次会面使巴金对自己的“家”有了全面彻底的认识。与大哥倾情交谈,巴金第一次为大哥在“家”中的艰难处境所震撼。大哥一直苦苦支撑着四川成都那个日益破败的老家,自己病魔缠身不说,还要上奉老人,下养妻儿,并不断地资助两个在外读书求学的弟弟。这种资助不仅是金钱上,还有精神上的。那一封封细致叮咛、情意绵绵的来信,包含着大哥内心的多少牵挂与凄楚哇!仅1923至1926年,大哥就给巴金和另一个弟弟李尧林写了一百几十封书信。这些都深深触动了巴金“家”的情结,诱发了他写《家》的冲动与激情。1930年农历3月4日大哥给巴金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信中既热情赞成小弟以自家人物为主人翁写作《春梦》,深切盼望着早日读到小弟出版的书,又流露出对生活的悲哀,甚至是轻生的念头。就在巴金决定把小说题目由《春梦》改为《激流》,且《激流》的《总序》刚刚在上海《时报》上发表的第二天——1931年4月19日,他就收到了大哥服毒自杀的电报。

巴金在得到大哥死讯的那天晚上,一夜都不曾闭眼,彻夜凝神地思考着《家》的人物安排和情节结构,经过了一夜的思索,一部以觉新为中心主人公,以其生活线索为主要情节,以其悲剧命运为重点描写内容,以整个封建制度为批判对象的伟大著作的构思和主题确定下来了。

(二)《家》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它取材于巴金的老家四川成都,许多人物、故事、细节、生活习俗,都是巴金极为熟悉、深有感受的。

《家》中充满着巴金强烈的“我的控诉”的声音,整个作品由三部分主要情节构成。

第一部分是不断显示家长权威的高老太爷和这种权威所遭遇的挑战,以他的死亡象征着这种权威的彻底丧失。这种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他的儿子辈的人,坐吃山空的荒唐生活在腐蚀着这种家长制,一是孙子辈的新青年针锋相对的反抗,比如觉民拒绝高老太爷安排的婚事最终逃婚成功。

第二部分是旧式家庭制度的牺牲品,即觉新、梅、瑞珏等人的生活,长辈们安排了他们的生活和人生道路,在沉重的心理负担下,他们痛苦地接受着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打击。以觉新的故事为主线,先是美好的爱情被父母之命残酷的粉碎,接着是美好的家庭被“血光之灾”的妄语所毁灭,陪伴他人生的只有以泪洗面、唉声叹气。

第三部分是家庭的叛逆者,以觉慧为代表,他们不仅叛逆这个旧的家庭,而且要向整个社会制度挑战,追求众人的幸福和安乐。在这种叛逆的影响之下,还有侍女鸣凤青春的觉醒和本能的反抗。

与此相对应的是作品交织着三种情感基调:一种是高老太爷等所造成的压抑、恐怖的家庭氛围,另一种是觉慧和觉民等人的激越、亢奋的反抗基调,第三种是觉新、梅、瑞珏等人低沉、忧郁、伤感的基调。

《家》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封建制度忠实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第二类是封建大家庭的败家子,像吃喝嫖赌、荒淫无耻又非常不孝的叔叔辈克安、克定;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第四类则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如梅、瑞珏和鸣凤等。

觉新: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双重人格的人”。他善良,待人诚恳,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身处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恪守“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同时,他又是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新思想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呼吸视听,从而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觉民:一个介于觉新和觉慧性格中间的人。他性格稳健温和,不像觉新过于顺从,没有一点主见,也不像觉慧有时过于冲动而没有理智。他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是处在守旧与维新之间的一个过渡者。从爱情方面看,觉民的爱情在三兄弟中是最圆满的。

觉慧: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他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徒”,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但同时他身上又难免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和弱点。他对鸣凤的爱情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和忠贞,所以他在面临困难时放弃了鸣凤,由此可见他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性和软弱性。

高老太爷:封建王国的统治者。他建立起自己在这个王国中的绝对权威,正如他所说:“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就要怎样做。”[2]他一手导致了高家的许多悲剧,但当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时,他的专制、权威、招牌都不足以扭转这个制度内部的腐烂与日趋衰败的局面。

琴:高家的表亲,一个贵族小姐,自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她活泼开朗,积极追求新思想、自由与进步,不过,这一切都需要她母亲的默认或者支持。她在现实面前并不如所想的那样强大。幸运的是,在婚姻道路上,她没有重蹈表姐梅的覆辙。

鸣凤:高家的丫鬟,一个善良、温婉、柔顺而又刚烈的美丽女子,是小说中最为可爱的女性之一。她与三少爷觉慧的爱情是书中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情节。由于高老太爷的逼迫与觉慧的软弱,鸣凤的爱情没有取得成功,最终投湖自杀,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以及对爱情的忠贞。

03

我们为什么要读《家》

(一)《家》是五四时的史诗性巨作

小说《家》“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中要占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同时它还是中国革命和文艺复兴的珍贵史料”[3]。《家》表现出“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4]。“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个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5]觉慧就是巴金为读者塑造的一个“为自我而存在”的五四青年的典型。由此可见,巴金《家》巨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它是中国这段重要历史时期的史诗性作品。

(二)《家》是巴金文学创作的总纲

小说《家》的各种特征都或隐或显地叠印在巴金其他作品之中。巴金的全部作品,贯穿着一个核心思想:“自从我知道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碍社会的进行和人生的发展的人为制度。”[6]从《灭亡》《新生》开始,无论是取材于“家内人生”的“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还是描写“家外人生”的“爱情三部曲”“抗战三部曲”,以及取材于异域生活的短篇集《复仇》《光明》《将军》《利娜》和象征寓言小说《海底梦》《幽灵》《狗》等,都毫不例外地表现着巴金对美好人性,青春热情的颂扬和对一切黑暗、腐朽专制统治的愤怒批判。“爱与憎”是巴金作品两大基本情感,人道主义尤其青春热情,是其作品的构架基石和价值标准。

(三)《家》是一部写给青年人的书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7]悲剧之所以为悲剧,是因为在芸芸众生之上,有一大写的“命运”主宰着万事万物使其不得挽救过去、不得掌控现在、不得预知未来;而悲剧之所以伟大,则不是由于人在“命运”面前产生的苍白的无力感,而是在于人与“命运”的抗争这一无比漫长、艰苦卓绝的过程。对于写作《家》时年仅二十七岁的巴金来说,一方面,《家》中的觉慧这一形象极好地表现出青年人的元气淋漓,觉慧是可爱的、冲动的,带一点莽撞与激进的;另一方面,巴金也多次在后记中提到,他并非一个冷静的作者,写《家》的时候激动得厉害,书里面个人的爱憎太深,这导致了作品有一些缺点。然而,瑕不掩瑜。这样的一种热烈与奋不顾身,直让人想到五四运动的浩浩荡荡,想到五四热潮与五四精神。《家》是檄文,巴金是斗士,是呐喊者,也是批判者——尽管他并未给青年们指明一条确切的新路,但毕竟我们都坚信:认识,即改变的开始。

(四)阅读《家》将提升多方面素养

首先,《家》是我国现代较早期白话文著作,是白话文实践的重要作品。《家》的语言既注重“平民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学习《家》的语言,既可以丰富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又能认识汉语言的近代化发展。

其次,《家》诞生于中国新旧交替的特定历史时期,小说的人物形象既具有时代悲剧,又具有人性悲剧,但总体期望是美好的、善良的。因此,读者应理性认识人物之发展与结局,从人性悲剧角度剖析人物形象,从而涵养科学理性的善恶观。

再次,由于历史的特殊性,新文化运动有着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读者通过批判认识传统文化,将建立“文化自信”。

1.认识传统“家”文化的发展。黄土文明和宗法制度是传统中国的根基,是中华文化和思想的原力。《家》侧重表现了传统“家”文化悖于现代文明的一面,全盘否定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应当回归生活,科学理解传统“家”文化,批判传承“家”文化。

2.认识传统习俗的文化价值。小说对酒令、年夜、元宵等场景有精彩细致的描绘,传统建筑、街集亦有提及,阅读时可了解其文化价值。

3.认识巴金的女性观。巴金有一颗处子之心。他对梅表姐、鸣凤等不幸女性寄予的款款深情,可以直追曹雪芹的女性观;对琴及其同学的精神追求给予最大的鼓励。巴金对女性的关注和帮助贯穿了整个“激流三部曲”,由此可品鉴巴金的悲悯情怀。

4.认识《家》的变革意识。“新”是小说《家》的核心思想,“新”也并非因“西”而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人的变革意识和奋斗精神亘古有之。阅读时建议同学们将作品的思想和精神置于传统、置于生活中去理解,正确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

04

我们应该怎样读《家》

(一)储备历史文化知识

1.封建宗法制大家族的典型形态

小说《家》全方位地描绘出完整的中国新旧交替时代的封建宗法制大家族的图画,作家通过这个大家族上上下下60多个人物及各种关系的深刻剖析,使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正在崩溃的封建家族制的图景,而且可以看到连续两千年之久的中国封建宗法制的生活方式和基本法则,看到它的种种弊害和罪恶。

封建家族制度最深刻的本质就是对人的摧残。比如高觉新的婚姻,父亲“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把它们揉成两团,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8]。订婚、结婚,他“像傀儡似地被人玩弄着;像宝贝似地被人珍爱着”。觉新的遭遇正深刻地揭示出在封建大家族制度里,即使封建阶级的青年,也只能充当着封建礼教的没有意志的玩偶,供其折磨,吞噬。小说中巴金以一系列荒谬绝伦的事实,一系列青年人的悲剧,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完全是一种反人性的畸形的制度。

2.五四新旧文化激战的历史画卷

“五四”时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是中国知识分子汲取西方民主主义文化向传统文化发起猛烈攻击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的根基,合乎世界潮流的新文化思想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全新时代。《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火炬,小说多次描写青年们阅读讨论《新青年》的动人场面,留下了珍贵的真实的历史镜头。

新文化的传播必然受到旧文化的强烈抵制。小说不仅描写了冯乐山联合守旧派组成了四川省的“孔教会”,筑造起旧文化的堡垒,而且通过高老太爷、周伯涛、郑国光等人物,表明旧文化在社会各领域的顽固活动。小说通过塑造觉慧、觉民、琴等新一代青年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新文化的成长,并在各领域向旧文化冲击。站在新旧文化阵营两端的即是觉慧与高老太爷。觉慧及其战友虽然还带着旧营垒的印迹,但毕竟是新文化的产儿,觉慧与高老太爷的斗争,分明是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斗争。

(二)推荐“五步”阅读法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9]根据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指向,建议师生采用五步阅读法读懂小说《家》。

第一步“浏览”。“书在手头,不管他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鲁迅)浏览,即略观大意。用较少的时间,采用扫描式阅读,从全书目录、标题、序、跋、正文等文本里,去获取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构架等信息。

第二步“略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不求深钻细研,只求概览大意。根据自己的阅读计划,坚持每天阅读,力争快速通读全书,圈点勾画重点内容,能说(或写)出每个章节的内容梗概。比如原著第十二章写觉慧三兄弟“生活之一页”,略读时就应该圈点勾画描写觉新“苦”“累”“担当”,觉民“置身事外”,觉慧“兴奋”“愤激”的相关句段。理解觉新牺牲自己的选择,以及牺牲带给他的痛苦;“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在全书中多次出现,对刻画觉慧的形象有何作用?类似的关乎人物性格发展方向的问题要有初步理解。

第三步“精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精读要求细读多思,咬文嚼字,边阅读边批注,注重小说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挖掘作品内涵,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作者在第三章里深刻地解剖了封建贵族“新青年”的局限性。觉慧掩藏的积习在一系列对话和心理独白中逐层剥开,他能为自己的学业去进行斗争,却不敢为了消除与鸣凤之间的距离去斗争,由此可见封建家庭的等级秩序与门第观念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

“他很想出来说几句话替鸣凤辩护,然而有什么东西在后面拉着他。他不作声地站在黑暗里,观察这些事情,好像跟他完全不相干似的。”觉慧“故意把两只脚放开,站在门中央堵住她的路”,鸣凤遭淑华责骂完全因觉慧而起,但觉慧却没有为鸣凤辩护。小说写了觉慧一连串的思想活动,“梦想”“痴想”“做不到”,所有的“思想”付之于四次“笑”,最终归于“这简直说不上爱,不过是好玩罢了”。觉慧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主仆之间的爱情总是靠不住的,全然没有了严肃的情感内涵,仅仅只是“好玩”而已,而这往往就是悲剧的开始。

“这时候他真正觉得她是处在琴的环境里面了,于是在他和她之间一切都成了很自然,很合理的了。”“他觉得他同她本来是可以接近的。可是不幸在他们中间立了一堵无形的高墙,就是这个绅士的家庭,它使他不能够得到他所要的东西,所以他更恨它。”觉慧与鸣凤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让觉慧感到痛苦。这也是他对人自生来就不平等的社会的憎恶和他身上人文光辉的体现。

第四步“研读”。研读是一种深入性的阅读,以获得较深入较全面的知识为目的。其任务是梳理通过阅读原著所生成的探究性问题,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根据专题研习需要,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研读与专题研习题目相关的资源,深化专题研习成果;通过多种形式与其他读者分享自己阅读原著的笔记、心得以及专题小论文,达成准确把握原著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之目的。

小说《家》既是反封建的力作,又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经典作品,“家”文化探究理应成为一个重要研习专题。如果说传统儒家的“家”的意象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归宿感和伦理价值根基,那么巴金笔下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漂泊与无根基性则构成了典型的现代痛苦。巴金在试图消解父权家长专制权威的同时,又渴望着一种新型家庭关系的存在,传达出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生活理想。封建“家”文化的本质是什么?现代“家”文化的精神内核怎样界定?研读原著及相关评论文献,这里有开阔的专题探究空间。

小说《家》中的“家”不单是一个家族,更深层次指的是“国”,这部作品中的“家”就是“国”的缩影。巴金利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展现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生百态,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家庭伦理文化的变化。小说《家》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的本来面目,关注的不仅仅是家族的变化和未来发展的迷茫,最重要的是告诫读者:要想改变社会,要想进入自由的国度,就需要我们首先改变国民性。小说突出描绘了家庭伦理的转型与重建,这为当前我们国家构建和谐家庭提供了伦理学方面的指导意义。面对社会变革,主流思想和文化遭遇冲击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处理好现代思维与传统思想、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各种复杂关系。

第五步“重读”。古语“学而不思则罔”,阐明了读书不注重思考的危害。“倘只是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读书,为了弄清一个问题,有时甚至彻夜不眠,绝不以一知半解为满足,而是经常琢磨,反复对照、比较。小说的“重读”,我们认为可以是“为了弄清问题”,对某些章节甚至全书的“反复对照、比较”。

《家》第二十六章写了一段凄切哀婉、动人心魄的故事——鸣凤投湖。如果要探究“社会枷锁与性格缺陷下的女性悲剧”这一沉重话题,就得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鸣凤投湖”一章。

“悲剧”话题下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情节:向周氏哭诉,向觉慧求救,投湖前的内心独白。在反复阅读这些情节内容的时候,要学会采用“提问式批注”,以便将话题引向深入。试举几例:

“她痴痴地立在那里,她明白她再要敲也是没用的,他不会听见。她并不怨他,她反而更加爱他。”面对最后的一线“生”的希望,鸣凤竟然没有胆量去叫醒心爱的人去救她,这是为什么?

“她愿意永远做他的奴隶,爱他,服侍他。”一个下人爱她主人的方式,就是做他的奴隶。这预示了什么?

觉慧面对夜里突然来到自己房间“求救”的鸣凤,不但没有感受到任何异常的气氛,小说还在同一篇幅里用了八次“再过两天”去写觉慧当时那令人窒息的麻木。应该怎样评价觉慧对鸣凤的爱?

“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他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身边。她应该放弃他。”这是鸣凤投湖前的最后一段心理活动,鸣凤至死都在为觉慧着想,没有为自己的命运争一点儿权利,如何理性评价鸣凤对觉慧的爱?



版权属于: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设计维护: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