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兴趣教学浅谈
时间:2019-09-20 作者:向珍 阅读:
【摘要】美术教学中,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创新的教学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美术学习兴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水平,又能减轻其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本文针对美术兴趣教学的探索,从多方面加强了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提高美术教学水平。
【关键词】美术 兴趣 教学
前言:兴趣是最好得老实,因此在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思考能力并提高专业素养是教学的根本目的。美术是表达艺术家浓厚的感情和丰富思想的艺术形式。因此在美术教学课堂上,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采用新颖、创新的教学手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美术教学现状
现在的学生中,普遍存在整体素质较差的现象。据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对非高考考试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认为学习美术没有必要,同时对美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十分不乐观。而美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内容死板,教学硬件设施欠缺等因素都是导致这种调查结果出现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新要求设计美术教学内容,几乎是照本宣科,再加上国家和相关教育部门对美术教育投入的资金不足,除了常规的黑板、粉笔以外没有任何先进的电子设备,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整体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提高美术兴趣教学的方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
如今,很多教师在美术课堂上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的气氛枯燥且乏味。为了改善这样的局面,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非常必要的。新的教学观念除了训练学生临摹写生的基本技巧,以兴趣教学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由发挥,自由创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其创作灵感。这样通过将学习理论知识和自由创作两个环节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思考能力。
(二)美术教材的改革
相关教育部门应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对传统的美术教材改革,将过于陈旧的、与新时代发展不符的理念和相关知识去除,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颖的、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在改革后,将新教材投入到美术教学中,既能加大学生对美术教材的喜爱程度、提高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发挥,从而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美术专业的技能。
(三)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引进先进设备,不要只使用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工具,增加课堂环节,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比如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小组竞答制,让学生在激烈的竞答中自主掌握基本美术知识。规则是每提出一个问题时,第一个举手的同学有优先回答权利,这样在几轮竞答结束后,答对题数最多小组就可以获得相应数量的彩笔。通过这种美术知识竞答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竞答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美术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是权威、是课堂的主人;而新的教学方式应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在前面讲,而应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提问。美术是个性思维发展的产物,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因此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自由创作的能力,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在每个美术作品中融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这样教学方法,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风格和优势,帮助学生更完全地发挥自我,开发创新意识,全神贯注地融入到创作过程中,把美术看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学习任务,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五)对学生作品的客观评价
美术这一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课堂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我感知的能力。对学生作品评价这一环节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的。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往往以自己对作品的感想来评判学生作品的好坏,让学生无法真正地去理解教师评价的意义,从而无法和教师达成共识,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客观性评价至关重要,在评价过程中,理解学生正处在美术创造的初级阶段,原谅学生创作的不足,允许学生个性发挥,经常对学生的作品讲一些鼓励的话,以此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
结束语:美术教学离不开兴趣教学,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只有对美术感兴趣,才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更加专注、更加认真,激发其创作灵感,从而创造出更美、更优秀的作品。因此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提高美术素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刘伟.小学美术兴趣教学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11):1213-1456.
[2]郝婷.浅谈美术课图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J].教育革新,2014,01(05):1021-1024.
[3]冯飞.浅析美术兴趣教学的应用[J].群文天地,2011,12(13):102-119.
版权属于: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设计维护: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