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信息处理
地位、联系和教材处理
本课属于《信息技术基础》第3章“信息加工与表达”中的第三节《智能信息处理》,处于相对核心的位置,介绍的是前沿的技术的基础内容,可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敏感度的信息意识,加强数字化学习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有利于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为后面《人工智能初步》教材作铺垫。
通过创设情境,分组探究体验人工智能,加深理解后,再掌握常见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含义。
本次授课以娄底一中的同学为学生上课,经初步了解,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学科知识有一定积累和储备,具备在教师引导下的知识归纳、总结能力。高一的孩子已然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形式运算结算,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可以概括为:
知识与技能
1.体验常见的信息处理。
2.初步掌握人工智能的简单知识,了解其智能信息处理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探究式学习和现场体验了解新知,最后归纳总结。
2.通过人机互动,小组合作,巩固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并初步感知人工智能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敏感度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感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2.培养学生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浓厚的兴趣。
重点:1.体验常见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
难点: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主要涉及的人工智能技术。
探究体验式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总结归纳法。
这些教学法,将在教学过程的4个环节中一一体现,分别是: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min)
2、分组探究、体验新知(15min)
3、新知传授,知识梳理(12min)
4、总结提升,引发思考(8min)
第一个环节,引入主题,通过播放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视频简略展示当代社会人工智能的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根据视频中涉及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联系实际生活,分享同学们体验过的人工智能,由此提出同学们说出的人工智能应用是否属于人工智能?通过本节课的探索,找到答案。
创设上述情境达到初步感知实际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和加强信息意识的目标。
第二个环节,分组探究、体验新知。学生分享后,教师紧接着分享自己一天时间的智能生活,不仅加强师生互动,而且通过教师的智能生活让学生来分组体验,如第一组体验叮咚音箱和手机智能助手,一样也是语音指令,但有不同之处。分别体验的是机器理解了人类的语言的自然语言处理和将语音识别成了文本的语音输入。第二组体验微信翻译和有道翻译。一样都是翻译,但同样有不同的特点。分别体验的是通过扫描识别字符的OCR技术也叫光学字符识别和通过输入将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机器翻译。第三组体验刷脸应用和智能手环。一样都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但后续也有不同之处。分别体验的是通过采集人脸图像进行检测识别的人脸识别和支持心率监测、睡眠的质量等提供提醒功能的专家系统。
布置分组探究任务达到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了解不同常见智能信息处理的特点以及培养计算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感的目标。
第三个环节,新知传授,知识梳理。学生分组体验后,请小组代表对组内体验的两项人工智能应用归纳总结其智能信息处理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按组别进行知识梳理,讲授每组体验的应用使用的常见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工作流程。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出人工智能的含义,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通过学生体验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和归纳其信息处理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通过教师总结人工智能应用相应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学会归纳,教师梳理达到大程度的内化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提升,引发思考。教师梳理后,布置三个有层次递进,客观和含有一定主观性的问题进行人机答疑,其一是检验巩固本节课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拓展提升,其二感知到现今人工智能的局限和未来发展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引发思考。利用思维导图总结知识。布置课后思考: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导致人类大面积失业?持续其研究兴趣,激发同学们去主动学习。
通过人机互动,小组合作,达到巩固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并初步感知人工智能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目标,通过思维导图的总结,达到加强逻辑思维和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的详细教学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期待评委老师您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