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素养之文化品格研究
■陈彩虹
摘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分别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 品质和学习能力。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高中英语课程培养具有中国 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英语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文化学习 的过程和文化品格塑造的过程。文化品格的实质就是学生通过学校的系统教育,将中外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 现于行的一种自觉和一种自信。学生文化品格培育的三个主要途径是: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渗透,促进学生文化品 格的提升;利用课外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进行跨学科融合和深度文化学习,提升学生文化品格。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文化品格;学生文化品格培育;课堂教学;课外资源;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8)08-0047-03
2016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课标(征求意见稿》将语言能力、思维品 质、文化品格及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初步确定为英语 学科的核心素养。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相互渗透,融 合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高中英语课程培养兼具 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
1〕。比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 标准(2011年版》和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 标准(实验稿)》可以看出,它们是以通过语言知识、语 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及文化意识等五个分目标 的实现以期达到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一总目 标的实现。而这里提及的“文化意识”是包含文化知识、 文化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几个方面。正在 修订的《课标(征求意见稿》已经将“文化品格”上升为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可见“文化品格”在外语教育 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说语言是外语教育的具体内 容和生动展示,那么文化则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和 内在灵魂〔
2〕。但目前对文化品格的认识存在一些问 题,主要包括:“文化品格”的认识模糊,西方文化优势 论仍然存在,我国学生的文化自觉明显不足,文化自信 也亟待提升。对文化品格的模糊认知及西方文化优势 论的存在导致外语教育教学中的本国传统文化长期处
作者简介:陈彩虹(1977-),女,安徽安庆人,华东师范大学 者,主要从事外语课程与教学研究。
于失语或失势的状态。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外语教育教 学还没有把中国文化的价值提升到应有的地位和高 度。本研究就文化品格这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 讨和研究,目的在于能使我们在深化课程改革的阶段 对文化品格的内涵和实质有正确的认识,并帮助广大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品格,以促进学 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文化品格的概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文 化是能够被后人所传承的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历史、传 统风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思 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之总和。狭义的“文化” 即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何谓“品格”?《辞海》里讲品格有四层含义:一是指 物品的质量规格;二是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格调;三 是指品性、性格;四是指官品、爵秩。在英语中,品格的 英语单词为Character,主要有品格、性格;特点、特征、 特色,以及与众不同之处的意思。
何谓“文化品格”?我国有学者将文化品格定义为: 人或事物(某一类人、某一类事物在价值观念、行为方 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或相似的气质、
精神、风格、特点及特征等,它是对人或事物的文化上 的属性之规定,同时也是其价值取向之重要表征〔
3〕。 《课标(征求意见稿)》对“文化品格”的解释如下:“文化 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 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 为取向。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 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认同祖 国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 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 能力。”"可见,文化品格的实质就是学生通过学校的 系统教育,将中外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一 种自觉和一种自信。
关于文化品格,《课标(征求意见稿)》还指出:“文 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语言的存在,增 加了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文化得以继承、传播和发 展。学生学习英语必然接触到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观察 和探究英语和母语之间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联系与差 异,进行语言对比和文化比较。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 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 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英语学习的 过程也是文化学习、品格塑造的过程。”
1《课标(征求 意见稿)》从文化、文化品格以及其培养和发展这几个 方面给文化品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
为便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化品格,在此借助 Holliday (2011年)提出的“文化语法”图(Grammar of Culture (见图1)来分析⑷。此框架图有三大范畴,分 别为“特定社会、政治结构” (particular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s、“深层通用的文化过程” (underlying universal cultural procesS 及“特定的文化产物” (particular cultural products。“特定的社会、政治结构”含文化资源 (Cultural resources 及全球的地位和政治(Global position and politics。“文化资源”是指一个国家的语言、教 育和政府以及宗教和意识形态等。“全球的地位和政治” 是指其富裕程度、经济、权利以及和邻国的关系等。我们 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及政治结构当中,就会具备与之相配 套的文化底蕴,但仅仅靠这些并不能解释身在其中的我 们的言行举止。我们个人的轨迹(personal trajectories 并不局限在“特定的社会与政治结构”之中,它是直接受 祖先、家庭、同伴以及职业等多种多样因素的交错影响, 它是会超越“特定的社会与政治结构”,并进入“深层的 通用的文化过程”。这个深层的通用的文化可能是异国 文化〔
5〕。这个“文化语法”框架图有利于对文化品质的 内涵的理解,同时,也表明了文化品格形成的复杂性。
文化品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 过程,是一个逐渐演进和融合的过程。要学习文化知识, 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就必须对不同文化持尊重和包 容的态度。目前,在我国“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要引导学 生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能够观察、分析和比较中外文 化的异同,同时能做出自己的判断,认同祖国优秀传统 文化,欣赏西方文化优秀部分,并能赏析和鉴别,在此基 础上汲取养分,以养成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与此同 时,还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 观,并形成自信、自尊、自强之品格,兼具中华文化自觉和 自信,做有国际视野,兼具中国情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有用之才。
二、学生文化品格的培育途径
文化品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品格的 培育途径也很多,笔者主要从课堂、课外和跨学科融合 三个方面阐述文化品格的培育路径。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以促进学生文 化品格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学生文化品格培育的首要和重要途径。 当前正在使用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关于英语国 家历史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其地理、政治、 历史、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诸方面的知识。 教师要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与知识,同我国传统文化 进行分别对比,以便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全 面了解中、西方文化之相同及不同以及各自的优劣所 在。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方 式进行教学,如小组讨论、演讲等以此进行中西文化生 动直观的比较。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较 好的文化敏感性,还可以通过模拟创设西方国家的异域 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便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 进一步内化于心。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利用课程、学 校的资源,运用现在正流行的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让学 生真实地感受到不同的中西文化历史与现实。《课标(征 求意见稿)》对文化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建议是: 第一,结合教材及各单元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以英美等 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理解和分析各语篇的价值 取向和文化内涵。第二,对英语教材中与文化习俗相关 的习语、成语等,提供相应的背景与资料,也可以设计相 关情境,以便学生进行类似真实任务的操练。第三,教学 期间,怡遇西方国家节日、假日、纪念日或新近发生的重 要政治、时事事件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为学生提供 相应的背景资料、媒体新闻影像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或 感受相关的文化习俗。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保持正确 的立场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切勿盲目跟风模仿甚 至是迷失自我。
(二利用课外资源,培育学生的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的培育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仅仅靠课堂 教育教学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 基础依据,在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更应充分挖掘 校外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影、录像等学生易 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接触更形象、直观、生动的西方国 家文化信息,以此激发学生对西方国家语言文化的兴趣 和关注。此外,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模仿西 方经典话剧进行英语表演、举办流行英文歌曲比赛、开展 有外国教师或学生共同参与的英语角活动等,为学生提 供较为逼真的英语语言文化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 实、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中体验学习西方语言文化。学 生文化品格的形成及其培育途径,正如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培养过程和途径,均是相当复杂且较为长期的过程。我 国诸多学者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仅仅通过讲课等 教学方式就可以实现,还需要大量课外的多种形式配合。 我国的英语(外语语言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而在某些阶段又存在要求过高之 嫌。在各级的外语教学大纲之中,明显缺少对培养跨文化 交际能力的理论论证以及具体的实施与落实安排。在认 知层面,可以通过讲课、阅读、观看影像、网络在线互动 等方式进行。诚然,认知不等同于态度和感情的发展及 变化,也不等同于各种能力内化于己的过程。在感情层 面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将培训方式多样化,如可以通过 典型西方时政案例分析、与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积极 互动、组织比较真实情境体验等。在能力层面,语言能力 是较为具体的,学生可通过教学讲课等形式学习获得, 并且可以通过科学测试或检验,其他方面能力最主要还 是要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培养〔
6〕。就如《课标(征求 意见稿)》指出:结合课外阅读,模拟真实情境,相关主题 演讲、各种文化专题比赛、英语诗歌比赛、英语剧演出等 活动;可以适当开展中外校校间、生生间的各种联谊活 动等,这样,学生既可以从中外交流中获得不同的文化 知识,也可以同时促进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跨文化 沟通能力的发展。
(三进行跨学科融合和深度文化学习,提升学生 文化品格
学生文化品格的提升与发展仅凭外语学科的教育 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跨学科的学习与融合。“外语 教学不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途径,历史、地理、 文学等科目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 实际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仅靠外语教学远远不够, 它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支持,而且也有待其他 学科的密切配合。”〔
7《课标(征求意见稿)》中的对文化 品格的学业质量标准在必修课中的要求为:在理解和表 达的过程中,能区分和鉴别语篇反映或包含的社会文化 现象和价值观念;在交际中,具有跨文化意识,以提高交 际的有效性和得体性;在表达中,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 情感态度;能通过对比语篇反映的中外文化和审美价 值,体现对中国文化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要达到这些 要求,就必须对我国传统文化、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 家文化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比较和分析,而要具备的这 些文化知识是多学科多方面的,不仅有传统习俗如服 饰、饮食等,还有各国不同哲学、文学、语言、艺术、科学 等,其中包含价值观、审美观等。可见其范围之广,内容 之深,并非仅英语这一门学科所能包容,所以,学生文化 品格的培育和发展需要跨学科的融合和逐渐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 准修订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北京,2016. 〔2〕张珊.中国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J〕.外语教学,2017, (3):. 〔3〕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12.50.
〔4]Holliday 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deology〔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11.131.
〔5〕Holliday A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gotiating a Grammar of Culture [ M]. Oxon: Routledge, 2013.2-6.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⑴.外语界, 2013, (6 :2- 6.
〔7〕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121.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邮 编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