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师团队>数学组>教研活动

探字寻根读诗文


时间:2019-10-17 作者:谭瑜晶 阅读:


说文解字》:“文,錯畫也。象交文。凡文之屬皆从文。”

【参考译文:文,交错的笔画。象交叉的纹案。所有与“文”相关的字,都采用“文”作偏旁。】

“文”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是一个张开双臂、叉开两腿的人,他宽阔的胸前还刺有美观的花纹;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基本上相同,看上去胸前的花纹更好看了。小篆保留了人形,但已不见花纹的痕迹;隶变后,楷书写作“文”,连“人”的形体也不易看出了。

据考古学家们的考证,纹身的习俗最早见于原始民族。《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可见春秋时期的越国就盛行过这种习俗,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这种习俗创造了“文”字。

见证越人“断发文身”的文物

“文”的本义为“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纹”,如:

物相杂,故曰文(《周易·系辞下》)

【参考译文:阴阳刚柔物象相杂而成纹理】

作动词,引申指“刺花纹”“身上画着花纹”,如: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人教版旧教材《观潮》)

引申指“彩饰”“装饰”,如:

舍其文轩(人教版旧教材《公输》)

引申指“掩饰”“文饰”,如成语“文过饰非”,如:

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参考译文:品德不高尚的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必然要加以掩饰】

又引申指“文采”,如成语“文质彬彬”,如: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人教版旧教材《伤仲永》)

汉字最初的形态与纵横交错的花纹相似,故又引申指“文字”,如成语“说文解字”,如: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

由“文字”引申指“文章”“文辞”,如成语“文不对题”,如:

与儿女讲论文义(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

属予作文以记之(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

进而引申指“文化,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如成语“繁文缛节”,如: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参考译文: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礼乐制度不都在我这里吗】

“文”还指非军事的,与“武”相对,如成语“文武双全”。古代铜钱的面上都铸有文字,故称一枚钱为一文,如成语“分文不取”。

叶圣陶篆书作品: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链接材料】“文”和“字”

在古代,“文”和“字”是有严格区别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文”是专门指用象形方法造出的独体字,笔画结体不能分拆的,“文”后来大多数成为汉字的偏旁部首;“字”则是用会意、指事和形声等方法造出来的合体字,汉字的发展就像女性生孩子,生得越来越多,这就叫“孳乳”。大概在春秋以后,“文”和“字”不分,统称为“文字”。

《段注说文解字》书影

“字”()的字形最早见于商末周初的青铜酒器“觯”(zhì)里,金文字形外是房屋,内为小孩,本义即为在家里生小孩,文“字”的“字”义也是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来。

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成年礼,束发加冠,称作“冠礼”。加冠就要起“字”,“字”是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以表其德行,故又称“表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名”只供尊长和自己称呼,对人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古代女子在十五岁就要举行成年礼,称作“笄礼”,“笄”就是簪子,盘发结笄,表示成人,也要起“字”。举行“笄礼”后,女子就可以许配嫁人了,对女子而言,“字”就有了“许嫁”的意义。而在女子“笄礼”之后、正式出家之前的这段时间,就被称作“待字”或者“待字闺中”。



版权属于: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设计维护: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