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师团队>生物组>教学资源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知识清单


时间:2022-04-20 作者: 阅读: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知识清单
77、种群的特征(Ⅰ)
(1)简述种群各数量特征的含义,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即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列举并比较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适用范围、调查程序)
·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前者适用于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的调查,后者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样方法的取样原则:随机取样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
  1. 简述种群的空间特征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78、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1)图示建构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 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概述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形成条件、曲线特点及应用)
·“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 t=N 0·λ t),无K值。
(3)概述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形成条件、曲线特点及应用)
·“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存在K值,且K/2处,增长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理解环境容纳量的概念,说明 K值和K/2值的意义及应用
·环境容纳量≠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


7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简述酵母菌的计数方法
·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法 计数方法: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1. 简述血球计数法的取样和计数操作方法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先盖盖玻片再滴酵母菌培养液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 平均值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 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

80、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1)简述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为群落丰富度。
(2)概述并比较种间关系
·这些物种间可存在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关系。
·捕食和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都是由争夺食物引起的。
·捕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斗争)
(3)概述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影响因素、形成原因及意义
·群落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决定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决定动物分层的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81、群落的演替(Ⅰ)
(1)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群落演替
(2)比较演替的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1. 简述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8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简述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采集方法、统计方法
·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采集方法:诱虫器、吸虫器
·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83、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1)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
·生态系统是由 生物群落与它的 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
(2)列举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简述各成分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
·消费者: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说明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的代谢类型,图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4)简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学会分析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种间关系及数量变化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8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1. 分析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析来源和去向)


  1. 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学会相关计算
  2. 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5)简述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流动的特点。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
(6)图示碳循环过程

(7)简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不同: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是热能散失;而物质循环中的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无起点和终点。

8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1)列举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简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简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8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1)说明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1. 比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
(3)说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 控制对生态系统 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相协调。

88、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1)简述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异同: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口增长还受到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长速度大大降低,而近期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望使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提高,从而解决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2)简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环境污染加剧

89、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Ⅰ)
说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


90、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 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4))简述可持续发展


版权属于: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设计维护: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