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师团队>地理组>教研活动

喀斯特峰丛洼地坡地水土流失与阻控技术


时间:2019-10-17 作者: 阅读:


以滇贵黔连带成片的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世界三大喀斯 特地区之一),受自然因素(易淋溶、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 成土慢等)和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的影 响,大部分地区的植被退化严重并逐渐形成石漠化景观。统计 表明,西南地区有 11.35 万 km2 的石漠化土地,占全国石漠化 总面积的 53.4%,直接威胁着长江、珠江流域上游的生态安全。 石漠化在宏观上表现为植被退化后水土流失严重与生态服务功 能的丧失,在微观上表现为生境土壤养分的丢失与空间异质性 的增强。土壤水分和养分供给是喀斯特土壤最为重要的生态功 能之一, 是该地区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基础。在气候、母 岩、地形、植被和人为干扰等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 喀斯特土壤水分、养分的时空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同时 这种特殊生境对喀斯特地区植被群落的组成、物种分布和生物 量格局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过度开垦种植,农 田水土流失也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本文 在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站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对喀斯特峰丛 洼地坡地的水土流 / 漏失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土漏失阻控的 主要技术措施,随后对广西区环江县喀斯特区水土漏失阻控的 实践进行了回顾,为西南喀斯特区的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 术支撑。
1 喀斯特峰丛洼地水土流失特征
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位于珠江水系上游,在人为活动的 干扰下,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土壤侵蚀明显,水土流失加剧, 基岩裸露率增加,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的土地退化。目前广西 喀斯特地区耕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9%,大大低于全国耕地面 积占国土总面积14%的比例。在喀斯特峰丛山地,耕地面积 不足土地总面积的5%,而且除洼地底部外,均是分散的石窝 地,土层薄、肥力差。但洼地底部相对集中的耕地资源在雨季 又常常短暂受淹,利用率低。在调蓄水资源方面,因为地表植 被严重破坏,降雨会快速向地下渗漏,形成地下水丰富但是地 表水稀缺和“无雨则旱,降雨则涝”的现象。旱季由于降水稀
少,储水困难,日常生产基本无法进行,人畜饮水用水也十分 紧张。然而在长时间降雨或强降雨时,又会出现大面积内涝。 干旱与季节性洪涝等自然灾害使喀斯特洼地人民的财产与玉米 种植遭受巨大损失。统计表明,近年来广西喀斯特地区有 400 多万人口面临缺水问题,平均每年有 116.73 万 hm2 农作物遭受 到旱涝灾害,约减收11.15亿kg 粮食,造成4.47亿元的经济 损失。由于缺水、缺土,土地生产力低下,玉米每 667m2 产量 只有 150kg 左右,造林的成活率不到 20%,而且树木生长非常 缓慢。
2 峰丛洼地水土流失阻控技术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等非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已经受到 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但是针对于喀斯特区的水土流失的研 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与非喀斯特区不同,喀斯特区溶蚀孔隙、 裂隙、管道等的发育使水土流失具有隐蔽性,同时,土壤短距 离丢失和地下漏失现象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在喀斯特区的应用,并严重影响西南喀斯特 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效果。 为了抢救喀斯特峰丛山区的土地资源,在已有工作基础上, 依据有效保护、充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原 则,结合石漠化的综合防治,根据不同土地类型,针对不同地 貌部位特有的水文地质结构、岩 + 土组合特征以及水土流失的 主要途径,基于生物与工程技术,采用相应措施的切断了地表、 地下流失通路,并过滤泥沙;通过发展水土保持水源林,可以 改良土壤,提高调蓄水资源和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以生物措 施为主,结合相应的、小型分散的工程措施,兼顾生态效益和 经济效益,因地制宜的实施了水源林、植物篱、截留沟、坡改梯、 炸石、砌墙保土、客土整地等措施试验与示范。如:利用藤本 植被覆盖或去除裸露岩石,以防治岩石表面径流引起的土壤侵 蚀;改进种植结构避免翻动土,减少石旮旯地和土层薄的土地 的地下漏失;对于土层相对较厚、土被相对连续的土地,采取 炸石、砌墙保土、植物篱、立体种植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筛选出 7 种适宜喀斯特区的水保植物,即山猫豆、火龙果、牧草、 金银花、薜荔、赤苍藤、山麻杆;并设计了牧草 + 金银花、牧 草 + 火龙果、牧草篱、猫豆 + 花生、扶芳藤 + 果、山麻杆 + 果 等生态土地优化利用模式。通过开展试验示范工程,开发了以 峰丛洼地土壤漏失阻控为核心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包括:峰 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的水土保持林建设技术、薜荔植物篱技术、 裸露石芽植物篱技术、砌墙保土地埂植物篱技术、隔坡式植物 篱技术、土 + 石组合微地貌单元水土保持技术、坡面植物梯化 技术、洼地整地种植火龙果技术等。
3 土壤漏失 / 流失阻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3.1 技术集成 基于坡面、洼地落水洞、裂隙土壤侵蚀研究结果,研发坡 耕地梯化、植物篱种植、免耕保土耕作技术,构建了喀斯特峰 丛洼地土壤流失阻控技术体系,并在平果果化示范区和环江下 塘示范区进行了示范退耕。 3.2 技术示范 广西环江县下南乡下塘示范区( 中心坐标107°55′56.53″E, 24°55′39.17″N)主要开展石漠化垂直分带治理模式示范,选择石 漠化较为严重的喀斯特坡地,根据坡顶、坡上部(石质坡地)-坡 腰(土石质坡地)-坡麓(土质坡地)-易涝洼地的垂直分异规律, 实施因地制宜的峰丛洼地石漠化垂直分带综合治理模式。封禁坡 顶、坡上部的石质坡地以恢复植被,防治地下和地表土壤流失; 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灌、退耕还草等方式在坡腰土石质坡地 种植经济林和生态林以防止犁耕侵蚀;针对土质的坡麓以坡改 梯防治水土流失;在洼地建设合理的水利工程来防治内涝,保 障基本农田的高产稳产。 该示范的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①人工造林结合封山育林, 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②对坡顶和坡上部石质坡地实施全面封 禁,以自然修复为主,排除土壤扰动,有利于形成对孔隙和孔 洞有封闭作用的多年生植物根系网络,防止地下和地表土壤流 失;③在土石质坡腰地段,应尽可能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灌、 退耕还草、建设经济林、生态林、围栏放牧等措施,减少犁耕 运移土壤直接驱动的土地石质化和防止由农耕破坏植物根系、 扰动土壤而增加的土壤流失;④将坡麓土质坡地整改为梯田, 以防止水土流失;⑤在洼地建设水利工程,避洪耐涝,形成高
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该模式已在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严重地区推广示 范应用,其中广西环江下塘示范区通过 2011 ~ 2014 年的治理 (图1),封山育林面积2000余hm2,营造林面积62hm2,森 林覆盖率增加4个百分点,石漠化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版权属于: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设计维护:万博二维码扫描登录 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